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3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溯源 | 第19-29页 |
2.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| 第19-21页 |
2.1.1 儒家文化中的生态因子 | 第19-20页 |
2.1.2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因子 | 第20页 |
2.1.3 佛教文化中的生态因子 | 第20-21页 |
2.2 西方文化中的生态理论 | 第21-25页 |
2.2.1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| 第21-23页 |
2.2.2 自然中心主义 | 第23-24页 |
2.2.3 后现代主义 | 第24-25页 |
2.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| 第25-29页 |
2.3.1 唯物论视角--实践人化的自然生态观 | 第25-26页 |
2.3.2 辩证法视角--人、社会、自然辨证统一的社会生态观 | 第26-27页 |
2.3.3 历史观视角--人的解放学视域中的生态观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及研究 | 第29-36页 |
3.1 生态旅游概述 | 第29-31页 |
3.1.1 生态旅游概念 | 第29-30页 |
3.1.2 生态旅游的起因 | 第30页 |
3.1.3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 | 第30-31页 |
3.2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31-32页 |
3.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| 第31-32页 |
3.2.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| 第32页 |
3.3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| 第32-34页 |
3.3.1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| 第32-33页 |
3.3.2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| 第33-34页 |
3.4 环巢湖生态旅游简介 | 第34-36页 |
3.4.1 环巢湖基本概况 | 第34页 |
3.4.2 环巢湖区域的优势 | 第34-35页 |
3.4.2.1 政策优势 | 第34页 |
3.4.2.2 资源优势 | 第34-35页 |
3.4.3 环巢湖生态旅游的地理格局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环巢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及评价 | 第36-40页 |
4.1 环巢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绩 | 第36-37页 |
4.1.1 环巢湖旅游大道 | 第36页 |
4.1.2 一湖、两城、十二镇,十八景、二十四咀 | 第36-37页 |
4.2 环巢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| 第37-40页 |
4.2.1 环巢湖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7-38页 |
4.2.2 问题成因分析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环巢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对策 | 第40-50页 |
5.1 环巢湖旅游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| 第40-41页 |
5.1.1 资源可持续性原则 | 第40页 |
5.1.2 环境可持续性原则 | 第40-41页 |
5.1.3 文化可持续性原则 | 第41页 |
5.1.4 社会可持续性原则 | 第41页 |
5.2 环巢湖生态旅游的规划及建设思路研究 | 第41-50页 |
5.2.1 环巢湖旅游偏好特征分析 | 第41-47页 |
5.2.2 环巢湖生态旅游规划与建设思路 | 第47-5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0-51页 |
6.1 结论 | 第50页 |
6.2 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6页 |
附录1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