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7页 |
研究缘起:当代山水画现状的一些思考 | 第9-10页 |
石鲁山水画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石鲁山水画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本课题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理想求真—背景 | 第17-39页 |
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美术革命 | 第17-21页 |
第二节 私塾启蒙与初学国画 | 第21-23页 |
第三节 延安文艺对石鲁艺术思想的影响 | 第23-27页 |
第四节 石涛与鲁迅:石鲁生命历程的偶像 | 第27-30页 |
一、石涛画学与《石涛画语录》 | 第27-29页 |
二、鲁迅风骨 | 第29-30页 |
第五节 石鲁国画艺术的师承情况 | 第30-32页 |
一、家兄冯建吴 | 第30-31页 |
二、海派画家 | 第31-32页 |
第六节 石鲁与同时代画家的交游 | 第32-39页 |
一、与长安画家的交往 | 第32-35页 |
二、与长安画派之外画家的交往 | 第35-39页 |
第二章 气象雄浑—画风 | 第39-112页 |
第一节 石鲁山水画中西融合期(1949年—1957年) | 第40-49页 |
一、青海、甘肃西部题材的创作 | 第40-45页 |
二、印度、埃及写生 | 第45-49页 |
第二节 石鲁山水画返归民族期(1957年—1965年) | 第49-95页 |
一、摈弃“中底西面”后的实验探索-陕南山水 | 第49-55页 |
二、黄土高原、秦岭题材的石鲁山水画 | 第55-77页 |
(一)、《转战陕北》 | 第55-65页 |
(二)、高原山水 | 第65-71页 |
(三)、秦岭山水 | 第71-77页 |
三、南粤、江南题材的石鲁山水画 | 第77-80页 |
四、石鲁山水图式的确立--石鲁皴 | 第80-95页 |
(一)、“石鲁皴”正义 | 第80-86页 |
(二)、符号与图式 | 第86-95页 |
第三节 石鲁山水画表现主义期--《印度古城堡》(1970年) | 第95-99页 |
第四节 石鲁山水画自我抒发期(1971年—1981年) | 第99-112页 |
一、新意新情促发的诗性华山 | 第100-105页 |
二、华岳魂魄—铁笔铸就的石鲁晚期山水 | 第105-112页 |
第三章 以神造形—画论 | 第112-147页 |
第一节 “观物”、“观我”,继古开今 | 第113-116页 |
第二节 画蒙生活为营养,生活籍画以显精神 | 第116-131页 |
一、“生活”认识 | 第116-119页 |
二、写生方法 | 第119-130页 |
三、生活升华 | 第130-131页 |
第三节 “物”“意”合一的“形神观” | 第131-139页 |
第四节 运笔成风,自成格韵 | 第139-147页 |
第四章 情意融通—画意 | 第147-167页 |
第一节 石鲁山水画里的自然 | 第147-152页 |
第二节 寓思于意,“景”到“境”的转换 | 第152-160页 |
一、以小观大以深量宽 | 第152-154页 |
二、自我感受绝弃常见 | 第154-160页 |
第三节 意明情足诗画交融的山水意韵 | 第160-167页 |
第五章 探索出新—启示 | 第167-179页 |
第一节 石鲁艺术精神对后长安画家群的影响 | 第167-174页 |
第二节 “山水即人”石鲁艺术品格的当代意义 | 第174-179页 |
结语 | 第179-1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2-187页 |
附录: 石鲁山水画作品图表 | 第187-33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、获奖 | 第337-338页 |
致谢 | 第338-3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