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、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10-30页 |
| 1.1 选题来源 | 第10-11页 |
| 1.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1.2.1 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.3 研究现状 | 第13-24页 |
| 1.3.1 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1.3.2 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| 1.3.3 栖霞组和茅口组白云岩成因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| 1.3.4 储层裂缝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| 1.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4-28页 |
| 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| 1.4.2 主要完成工作量 | 第27-28页 |
| 1.5 论文创新点 | 第28-30页 |
| 第2章 地质概况 | 第30-43页 |
| 2.1 区域构造特征 | 第30-34页 |
| 2.2 地层特征 | 第34-36页 |
| 2.3 构造-沉积演化模式 | 第36-43页 |
| 2.3.1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及特征 | 第36-38页 |
| 2.3.2 构造演化分析 | 第38-43页 |
| 第3章 川西北地区栖霞组、茅口组沉积相特征 | 第43-79页 |
| 3.1 沉积相标志 | 第43-48页 |
| 3.1.1 岩石学标志 | 第43-45页 |
| 3.1.2 古生物标志 | 第45-46页 |
| 3.1.3 测井相标志 | 第46-47页 |
| 3.1.4 地震相标志 | 第47-48页 |
| 3.2 沉积相划分及特征 | 第48-64页 |
| 3.2.1 沉积相划分 | 第48-49页 |
| 3.2.2 沉积相特征 | 第49-53页 |
| 3.2.3 沉积相剖面分析 | 第53-64页 |
| 3.2.4 沉积模式 | 第64页 |
| 3.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| 第64-79页 |
| 3.3.1 地层分布特征 | 第64-71页 |
| 3.3.2 地震相特征 | 第71-75页 |
| 3.3.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| 第75-79页 |
| 第4章 储层特征 | 第79-117页 |
| 4.1 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79-87页 |
| 4.1.1 成岩作用与储层改造 | 第81-84页 |
| 4.1.2 成岩阶段划分 | 第84-85页 |
| 4.1.3 成岩演化序列 | 第85-86页 |
| 4.1.4 孔隙演化与储层改造关系 | 第86-87页 |
| 4.2 储层裂缝特征 | 第87-107页 |
| 4.2.1 储层裂缝研究方法 | 第87-89页 |
| 4.2.2 野外露头裂缝特征 | 第89-97页 |
| 4.2.3 取芯井段裂缝特征 | 第97-101页 |
| 4.2.4 构造裂缝形成期次和机理 | 第101-107页 |
| 4.3 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 | 第107-115页 |
| 4.3.1 储集空间类型 | 第107-109页 |
| 4.3.2 储层孔、渗特征 | 第109-113页 |
| 4.3.3 孔隙结构特征 | 第113-115页 |
| 4.4 储层分类及评价 | 第115-117页 |
| 第5章 储层控制因素及白云岩成因分析 | 第117-139页 |
| 5.1 区域构造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| 第117-118页 |
| 5.2 多重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| 第118页 |
| 5.3 裂缝对储层的控制 | 第118-119页 |
| 5.4 盆地演化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| 第119-120页 |
| 5.5 白云岩成因分析 | 第120-139页 |
| 5.5.1 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| 第120-123页 |
| 5.5.2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| 第123-136页 |
| 5.5.3 白云岩阴极发光特征 | 第136-137页 |
| 5.5.4 白云岩成因模式 | 第137-139页 |
| 结论 | 第139-141页 |
| 致谢 | 第141-1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3-155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