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22页 |
1.1 柑桔黄龙病 | 第10-13页 |
1.1.1 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柑桔黄龙病症状 | 第10-11页 |
1.1.3 柑桔黄龙病病原 | 第11-12页 |
1.1.4 柑桔黄龙病病原的寄主种类 | 第12-13页 |
1.2 柑桔黄龙病检测方法 | 第13-17页 |
1.2.1 柑桔黄龙病的传统检测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2.2 柑桔黄龙病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 柑桔黄龙病防控技术 | 第17-20页 |
1.3.1 抗病育种 | 第17页 |
1.3.2 苗木脱毒 | 第17-18页 |
1.3.3 化学防治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3.4 物理防治技术 | 第19页 |
1.3.5 生物防治技术 | 第19-20页 |
1.4 目的意义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1.4.1 目的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砂糖桔的柑桔黄龙病检测 | 第22-31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1.1 供试材料与主要试剂仪器 | 第22-23页 |
2.1.2 砂糖桔样品基因组总DNA提取 | 第23-24页 |
2.1.3 不同引物检测黄龙病的灵敏性比较 | 第24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0页 |
2.2.1 砂糖桔基因组DNA抽提结果 | 第24-27页 |
2.2.2 3对引物的灵敏度分析 | 第27页 |
2.2.3 OI1/OI2c的分子检测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3 总结与讨论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健康和感染黄龙病砂糖桔细菌多样性比较分析 | 第31-59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-35页 |
3.1.1 供试材料与主要试剂仪器 | 第31-32页 |
3.1.2 样品16SrDNA文库构建及质量检测 | 第32页 |
3.1.3 上机测序 | 第32页 |
3.1.4 下机数据处理 | 第32-33页 |
3.1.5 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(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,OTU)划分及物种群落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1.6 Alpha Diversity分析 | 第34页 |
3.1.7 Beta Diversity分析 | 第34页 |
3.1.8 样品组间性统计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57页 |
3.2.1 16SrDNA文库构建及质量检测结果 | 第35-37页 |
3.2.2 数据的预处理 | 第37-38页 |
3.2.3 OTU及物种群落分析 | 第38-46页 |
3.2.4 Alpha Diversity分析 | 第46-51页 |
3.2.5 Beta Diversity分析 | 第51-55页 |
3.2.6 样品组间统计分析 | 第55-57页 |
3.3 总结与讨论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附录A 属水平的组间物种显著性差异统计表 | 第67-77页 |
附录B OTUS差异统计表 | 第77-10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00-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