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“煤改电”补贴政策 | 第14-16页 |
1.3.1 北京市“煤改电”工程 | 第15页 |
1.3.2 河北省“煤改电”工程 | 第15页 |
1.3.3 山西省“煤改电”工程 | 第15-16页 |
1.3.4 部分省市“煤改电”补贴政策 | 第16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空气源热泵-散热器供暖系统实测研究 | 第18-29页 |
2.1 农宅用空气源热泵-散热器供暖系统设计计算 | 第18-21页 |
2.1.1 研究对象 | 第18-19页 |
2.1.2 供暖系统设计计算 | 第19-21页 |
2.2 空气源热泵-散热器供暖系统实测运行特性 | 第21-25页 |
2.2.1 测试方案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.2 测试期间系统运行情况 | 第22-24页 |
2.2.3 最冷日的系统运行情况 | 第24-25页 |
2.3 现存的问题 | 第25-28页 |
2.3.1 缺少合适的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 | 第26页 |
2.3.2 输配能耗大 | 第26-27页 |
2.3.3 缺少必要的自动控制与运行调节策略 | 第27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空气源热泵-散热器供暖系统的经济性和节能性研究 | 第29-37页 |
3.1 经济性评价指标 | 第29-31页 |
3.1.1 静态评价方法 | 第29页 |
3.1.2 动态评价方法 | 第29-31页 |
3.2 空气源热泵-散热器供热系统经济性评价 | 第31-32页 |
3.2.1 经济性模型的选择 | 第31页 |
3.2.2 空气源热泵-散热器供暖系统的实例计算 | 第31-32页 |
3.3 不同供暖方式的经济性比较 | 第32-35页 |
3.3.1 年投资费用计算 | 第32-33页 |
3.3.2 年运行费用计算 | 第33-34页 |
3.3.3 费用年值的比较 | 第34页 |
3.3.4 敏感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4 不同供暖方式的节能性比较 | 第35-3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低温水散热器供暖室内热舒适性研究 | 第37-51页 |
4.1 研究对象及物理模型 | 第37-39页 |
4.1.1 研究对象概况 | 第37页 |
4.1.2 Airpak软件及建立物理模型 | 第37-39页 |
4.2 模拟过程 | 第39-42页 |
4.2.1 数学模型简介 | 第39-40页 |
4.2.2 模拟参数设置 | 第40-41页 |
4.2.3 网格划分 | 第41-42页 |
4.3 各工况下改造前后室内热环境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0页 |
4.3.1 实测工况下中高温水和低温水散热器供暖模拟结果 | 第42-46页 |
4.3.2 设计工况下中高温水和低温水散热器供暖模拟结果 | 第46-48页 |
4.3.3 改造前后热环境状况的对比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5章 农宅用低温热水供暖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| 第51-68页 |
5.1 EnergyPlus能耗分析理论基础 | 第51-55页 |
5.1.1 EnergyPlus的介绍 | 第51-52页 |
5.1.2 墙体传热模型 | 第52-54页 |
5.1.3 窗户传热模型 | 第54-55页 |
5.2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设定 | 第55-57页 |
5.2.1 模型的建立 | 第55-56页 |
5.2.2 围护结构构造与材料热工参数的设定 | 第56-57页 |
5.3 北京地区农宅供暖热负荷特性与温度波动分析 | 第57-63页 |
5.3.1 供暖运行方式 | 第57-58页 |
5.3.2 农宅建筑供暖能耗计算 | 第58-59页 |
5.3.3 供暖能耗与外墙保温情况 | 第59-60页 |
5.3.4 间歇供暖的热负荷与设备容量的选择 | 第60-61页 |
5.3.5 间歇供暖的室内温降情况 | 第61-63页 |
5.3.6 低温水散热器供暖系统间歇运行方式 | 第63页 |
5.4 低温水散热器供暖系统水温调控策略 | 第63-66页 |
5.4.1 低温供暖供回水温度同室外温度的关系(质调节) | 第63-66页 |
5.4.2 空气源热泵的出水温度调控方式 | 第6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结论 | 第68-69页 |
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硕士期间发表学术成果目录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