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2-29页 |
1.1 废旧轮胎橡胶再生 | 第12-22页 |
1.1.1 化学再生技术 | 第12-17页 |
1.1.2 物理再生技术 | 第17-21页 |
1.1.3 生物再生技术 | 第21-22页 |
1.2 超临界流体技术 | 第22-28页 |
1.2.1 超临界流体及其特性 | 第22-24页 |
1.2.2 超临界流体中废旧橡胶解聚回收 | 第24页 |
1.2.3 超临界流体中废旧橡胶脱硫再生 | 第24-28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2 实验方法设计与表征 | 第29-37页 |
2.1 实验原料及药品 | 第29页 |
2.2 实验装置及测试仪器 | 第29页 |
2.3 废旧轮胎橡胶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4 实验条件的确定 | 第31-33页 |
2.4.1 反应温度 | 第31-32页 |
2.4.2 反应压力 | 第32页 |
2.4.3 反应时间 | 第32页 |
2.4.4 脱硫剂 | 第32-33页 |
2.5 实验流程 | 第33-34页 |
2.6 实验结果表征 | 第34-36页 |
2.6.1 溶胶含量测定 | 第34-35页 |
2.6.2 溶胀度测定 | 第35页 |
2.6.3 交联密度测试 | 第35页 |
2.6.4 分子量测定 | 第35-36页 |
2.6.5 热重分析 | 第36页 |
2.6.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36页 |
2.6.7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 | 第36页 |
2.6.8 化学结构分析 | 第36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3 利用scCO_2以DD为脱硫剂对废旧橡胶脱硫再生 | 第37-60页 |
3.1 轮胎橡胶脱硫的主要影响因素正交试验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2 以DD为脱硫剂的脱硫效果 | 第40-49页 |
3.2.1 温度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3.2.2 脱硫剂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2.3 时间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2.4 压力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2.5 最佳工艺条件选择 | 第48-49页 |
3.3 废旧轮胎橡胶脱硫前后性能变化分析 | 第49-56页 |
3.3.1 热重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3.2 表观形态分析 | 第51-53页 |
3.3.3 玻璃化转变温度 | 第53-55页 |
3.3.4 化学结构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4 脱硫机理探讨 | 第56-5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4 利用scCO_2以DBD为脱硫剂对废旧轮胎橡胶脱硫再生 | 第60-70页 |
4.1 轮胎橡胶脱硫降解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0-66页 |
4.1.1 温度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4.1.2 压力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4.1.3 时间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4.1.4 脱硫剂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4.1.5 scCO_2中脱硫剂DD与DBD脱硫效果比较 | 第65-66页 |
4.2 不同脱硫剂脱硫后轮胎橡胶性能变化对比分析 | 第66-69页 |
4.2.1 热重对比分析 | 第66-67页 |
4.2.2 玻璃化转变温度变化情况 | 第67-68页 |
4.2.3 化学结构对比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5 利用超临界乙醇对废旧橡胶脱硫再生 | 第70-82页 |
5.1 超临界乙醇对废旧橡胶脱硫再生的可行性 | 第70-71页 |
5.2 超临界乙醇处理轮胎橡胶工艺条件的影响 | 第71-77页 |
5.2.1 温度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5.2.2 压力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5.2.3 时间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5.2.4 脱硫剂的添加对超临界乙醇处理废旧橡胶的影响 | 第75-77页 |
5.3 利用超临界乙醇对轮胎橡胶脱硫降解前后性能变化分析 | 第77-80页 |
5.3.1 产物热重分析 | 第77-78页 |
5.3.2 玻璃化转变温度 | 第78页 |
5.3.3 化学结构分析 | 第78-80页 |
5.4 超临界乙醇与超临界二氧化碳脱硫降解优缺点分析 | 第80-8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结论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90页 |
附录A 主要符号说明 | 第90-9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91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