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| 第11-12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页 |
·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综述 | 第12-17页 |
·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| 第12-14页 |
·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本原则 | 第14-15页 |
·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7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新街送变电扩容项目项目必要性分析 | 第19-26页 |
·电力负荷预测 | 第19-22页 |
·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综述 | 第19-20页 |
·一次指数平滑预测法 | 第20-21页 |
·负荷预测值计算 | 第21-22页 |
·变电站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| 第22-25页 |
·项目投资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| 第23页 |
·财务及效益分析 | 第23-25页 |
·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满足地区负荷增长的需要 | 第25页 |
·提高地区供电可靠性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鄂尔多斯新街送变电扩容项目选址定容研究 | 第26-30页 |
·变电站站址选择 | 第26-28页 |
·站址初选 | 第26-27页 |
·站址选择 | 第27-28页 |
·变电站容量选择 | 第28-29页 |
·接入系统方案 | 第28页 |
·主变规模 | 第28页 |
·变电站出线规模 | 第28页 |
·无功补偿容量 | 第28-29页 |
·项目工程进度分析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鄂尔多斯新街送变电扩容项目设备和工艺方案选择 | 第30-40页 |
·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| 第30-33页 |
·220kV 变电站 | 第30页 |
·对侧新街110kV 变电站 | 第30-33页 |
·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方案 | 第33-34页 |
·220kV 部分 | 第33-34页 |
·110kV 部分 | 第34页 |
·调度自动化方案 | 第34-35页 |
·远动系统方案 | 第34-35页 |
·安防遥视系统 | 第35页 |
·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| 第35页 |
·系统通信方案 | 第35-38页 |
·新街220kV 变建设方案 | 第35-36页 |
·新街110kV 变侧间隔建设方案 | 第36页 |
·通道组织方案 | 第36-37页 |
·系统保护通道组织方案 | 第37-38页 |
·站内通信方案 | 第38页 |
·输电线路布置方案 | 第38-40页 |
·新街220kV 变电站出线 | 第38-39页 |
·新街110kV 变电站出线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新街送变电扩容项目环境保护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站区环境概况 | 第40页 |
·主要污染源及环境影响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环境空气 | 第40页 |
·废污水 | 第40页 |
·噪声 | 第40-41页 |
·固体废物 | 第41页 |
·电磁辐射及无线电干扰 | 第41页 |
·污染防治措施 | 第41-43页 |
·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| 第41-42页 |
·水污染防治措施 | 第42页 |
·噪声防治措施 | 第42页 |
·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| 第42页 |
·电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| 第42-43页 |
第六章 新街送变电扩容项目综合评价 | 第43-53页 |
·新街送变电扩容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43-44页 |
·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| 第43页 |
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3-44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| 第44-47页 |
·因素集的建立 | 第44页 |
·评价集的建立 | 第44-45页 |
·评价矩阵的建立 | 第45页 |
·权重向量的建立 | 第45-47页 |
·合成综合评价结果 | 第47页 |
·新街送变电扩容项目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| 第47-53页 |
·指标评价分数 | 第47-48页 |
·权重 | 第48-50页 |
·一致性检验 | 第50页 |
·评价矩阵 | 第50-51页 |
·评价结果合成 | 第51-53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9-60页 |
详细摘要 | 第60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