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州县书吏探析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9-13页 |
| 1.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| 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| 1.3 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| 第12-13页 |
| 第2章 书吏概述 | 第13-17页 |
| 2.1 “书吏”界定 | 第13页 |
| 2.2 书吏的种类 | 第13-15页 |
| 2.3 书吏的历史沿革 | 第15-17页 |
| 第3章 清代州县书吏之录用 | 第17-20页 |
| 3.1 录用方式 | 第17页 |
| 3.2 录用标准 | 第17-18页 |
| 3.3 任用期限 | 第18-20页 |
| 第4章 清代州县书吏之监督管理 | 第20-24页 |
| 4.1 书吏监督管理的方式 | 第20-22页 |
| 4.2 书吏监督管理的问题及失控原因 | 第22-24页 |
| 第5章 清代州县书吏之评价 | 第24-27页 |
| 5.1 清代对州县书吏的评价 | 第24页 |
| 5.2 近现当代对州县书吏的评价 | 第24页 |
| 5.3 清代州县书吏评价之我见 | 第24-27页 |
| 第6章 清代州县书吏形象再思考 | 第27-33页 |
| 6.1 书吏并非“奸贪”代言人 | 第27-28页 |
| 6.2 书吏并非“豺狼豹虎”之辈 | 第28-29页 |
| 6.3 书吏并非“蠹政害民” | 第29-31页 |
| 6.4 “多面”书吏的原因解析 | 第31-33页 |
| 结语 | 第33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37页 |
| 致谢 | 第37-38页 |
|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