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33页 |
1.1 课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5页 |
1.1.1 世界能源需求 | 第12-13页 |
1.1.2 我国能源需求以及电能组成 | 第13-14页 |
1.1.3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优点 | 第14-15页 |
1.2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 | 第15-18页 |
1.2.1 国外分布式光伏发电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2 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现状和发展 | 第17-18页 |
1.3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介绍 | 第18-29页 |
1.3.1 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 | 第18页 |
1.3.2 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| 第18-20页 |
1.3.3 并网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主电路拓扑 | 第20-23页 |
1.3.4 并网逆变器的主要控制策略 | 第23-25页 |
1.3.5 最大功率点跟踪优化控制 | 第25-26页 |
1.3.6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布式控制策略 | 第26-28页 |
1.3.7 孤岛故障检测技术 | 第28-29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| 第29-33页 |
1.4.1 主要工作内容和章节安排 | 第29-31页 |
1.4.2 主要创新点 | 第31-33页 |
第2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建模及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| 第33-49页 |
2.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 | 第33-34页 |
2.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2.1 DC/DC变换电路拓扑结构 | 第34-35页 |
2.2.2 DC/AC变换电路拓扑结构 | 第35-36页 |
2.3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器的建模 | 第36-47页 |
2.3.1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建模 | 第36-38页 |
2.3.2 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建模 | 第38-44页 |
2.3.3 模型中的主要参数选择 | 第44-47页 |
2.4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| 第47-4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3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均衡控制 | 第49-76页 |
3.1 网络化均衡控制的提出 | 第50-55页 |
3.1.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模型 | 第50-52页 |
3.1.2 光伏发电单元的建模 | 第52-53页 |
3.1.3 网络化均衡控制问题的提出 | 第53-55页 |
3.2 网络化均衡控制 | 第55-59页 |
3.2.1 图论 | 第55-56页 |
3.2.2 均衡控制的设计 | 第56-59页 |
3.3 混合灵敏度H_∞控制器的设计 | 第59-61页 |
3.3.1 混合灵敏度H_∞控制的设计思路 | 第59-61页 |
3.3.2 权重函数的选择规则 | 第61页 |
3.4 分布式H_∞均衡控制 | 第61-68页 |
3.4.1 问题的提出和建模 | 第62-63页 |
3.4.2 分布式H_∞均衡控制器的设计 | 第63-68页 |
3.5 分布式均衡控制的仿真验证 | 第68-75页 |
3.5.1 分布式均衡控制仿真验证系统的设计 | 第68-70页 |
3.5.2 均衡控制的控制性能 | 第70-71页 |
3.5.3 基于混合灵敏度H_∞本地控制器的性能 | 第71-74页 |
3.5.4 分布式H_∞均衡控制的仿真结果 | 第74-7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4章 自适应变步长电导增量MPPT优化控制 | 第76-102页 |
4.1 MPPT优化控制问题的提出 | 第76-82页 |
4.1.1 光伏电池的等效模型 | 第76-79页 |
4.1.2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分析 | 第79-81页 |
4.1.3 进行MPPT优化控制的原因 | 第81-82页 |
4.2 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分类研究 | 第82-87页 |
4.2.1 非自寻优MPPT优化控制 | 第82-83页 |
4.2.2 自寻优MPPT优化控制 | 第83-87页 |
4.3 自适应变步长电导增量控制算法 | 第87-89页 |
4.4 阴影效应及解决策略 | 第89-94页 |
4.4.1 阴影效应及其影响 | 第89-91页 |
4.4.2 基于自适应变步长电导增量法的间歇性全局扫描策略 | 第91-94页 |
4.5 光伏电池动态仿真模型的建立和本文提出的MPPT优化控制的验证 | 第94-101页 |
4.5.1 光伏电池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94-95页 |
4.5.2 光伏阵列的MPPT优化控制仿真平台的搭建 | 第95-96页 |
4.5.3 自适应变步长电导增量与扰动观测法的仿真对比研究 | 第96-99页 |
4.5.4 间歇性全局扫描法的仿真验证 | 第99-10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第5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孤岛故障检测 | 第102-135页 |
5.1 孤岛故障检测和存在检测盲区的原因 | 第102-106页 |
5.1.1 进行孤岛故障检测的原因 | 第103-104页 |
5.1.2 孤岛故障检测的技术要求 | 第104页 |
5.1.3 存在检测盲区的原因 | 第104-106页 |
5.2 孤岛故障检测方法的分类研究 | 第106-116页 |
5.2.1 远程孤岛检测 | 第107-109页 |
5.2.2 被动式孤岛检测 | 第109-113页 |
5.2.3 主动式孤岛检测 | 第113-116页 |
5.3 自适应相位漂移(Adaptive Phase Drift,APD)孤岛故障检测 | 第116-118页 |
5.3.1 自适应相位漂移检测孤岛的原理 | 第116-117页 |
5.3.2 自适应相位漂移法检测盲区(NDZ)的消除 | 第117-118页 |
5.4 基于集员滤波(Set-Membership Filter,SMF)的被动式孤岛故障检测 | 第118-126页 |
5.4.1 逆变器输出电流谐波补偿算法 | 第119-122页 |
5.4.2 基于PCC处电压采样数据的建模 | 第122-124页 |
5.4.3 集员滤波算法和孤岛判断流程 | 第124-126页 |
5.5 孤岛故障检测的仿真验证 | 第126-134页 |
5.5.1 自适应相位漂移检测孤岛的仿真验证 | 第126-128页 |
5.5.2 基于集员滤波检测孤岛的仿真验证 | 第128-132页 |
5.5.3 与Kalman滤波的对比 | 第132-133页 |
5.5.4 假如电网电压是标准正弦波的情况 | 第133-134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34-135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5-138页 |
6.1 全文总结与讨论 | 第135-137页 |
6.2 课题后续工作的展望 | 第137-1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8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-151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