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隧道工程论文--隧道施工论文--凿岩、爆破工程论文

沪昆高铁黄连山隧道光面爆破技术研究与应用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光面爆破研究发展现状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光面爆破机理研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光面爆破参数研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特殊围岩光面爆破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思路第19-20页
第2章 隧道工程情况第20-30页
    2.1 隧道区域位置第20页
    2.2 隧道地质条件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地形地貌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地质构造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水文地质特征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洞身地质条件第22-23页
    2.3 隧道属性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隧道断面划分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隧道埋深划分第23-24页
    2.4 施工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2.5 试验设备及爆破器材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试验设备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爆破器材第27-28页
    2.6 隧道掘进现场调查第28-29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节第29-30页
第3章 光面爆破参数设计第30-43页
    3.1 光面爆破原理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应力波叠加理论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高压气体作用理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压力共同作用理论第32-33页
    3.2 光面爆破参数第33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炮孔深度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周边孔参数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装药结构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装药方式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填塞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起爆时间间隔和起爆顺序第41-42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42-43页
第4章 光面爆破现场试验第43-71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43页
    4.2 正交试验原理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正交试验简介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正交表第44-46页
    4.3 光面爆破正交试验第4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正交试验方案第46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爆破效果分析第55-58页
    4.4 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对光面爆破方案的优化选择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在光面爆破中的运用第60-63页
    4.5 工程应用第63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工程应用效果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隧道稳定性第66-70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节第70-71页
第5章 光面爆破数值模拟研究第71-88页
    5.1 ANSYS/LS-DYNA软件简介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ANSYS/LS-DYNA软件功能特点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ANSYS/LS-DYNA软件的计算方法第72-73页
    5.2 定义材料属性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炸药属性及状态方程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岩石及空气物理力学参数第74-75页
    5.3 岩石屈服条件第75-76页
    5.4 建立数值模型第76-78页
    5.5 等效应力传播过程的分析第78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等效应力传播过程第79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特定单元等效应力大小第85-87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87-88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8-89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8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88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3页
致谢第93-94页
附录A第94-95页
附录B第95-96页
附录C第96页

论文共9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UCD的智能手机交互界面设计
下一篇:云南省地震时空分布分形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