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2-24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3 第四纪地质遗迹景观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3.1 地质遗迹景观体系与分类 | 第14页 |
1.3.2 地质遗迹景观成因和演化 | 第14-15页 |
1.3.3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 | 第15-16页 |
1.4 天山山间盆地及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4.1 天山山间盆地 | 第16-17页 |
1.4.2 天山托云山间盆地 | 第17-18页 |
1.5 新疆乌恰托云盆地第四纪地质遗迹研究进展 | 第18-21页 |
1.5.1 科学考察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5.2 旅游开发规划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5.3 地质遗迹调查现状 | 第20页 |
1.5.4 相关文献 | 第20-21页 |
1.6 主要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1.6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6.2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1.6.3 研究技术路线和过程设计 | 第22页 |
1.7 研究特色与创新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4-33页 |
2.1 地理位置和范围 | 第24-26页 |
2.2 自然环境条件 | 第26-33页 |
2.2.1 气候条件 | 第26-28页 |
2.2.2 水文条件 | 第28-30页 |
2.2.3 地貌概况 | 第30页 |
2.2.4 矿藏 | 第30-32页 |
2.2.5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概况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| 第33-48页 |
3.1 大地构造 | 第33-34页 |
3.2 第四纪前地质背景 | 第34-41页 |
3.2.1 地层系统 | 第34-38页 |
3.2.2 地质构造 | 第38-40页 |
3.2.3 岩浆活动 | 第40-41页 |
3.3 第四纪以来地质背景 | 第41-44页 |
3.3.1 新构造运动 | 第41-44页 |
3.3.2 第四系特征 | 第44页 |
3.3.3 第四纪外力作用 | 第44页 |
3.4 地质发展简史 | 第44-48页 |
第4章 地质遗迹资源体系研究 | 第48-74页 |
4.1 托云盆地地质遗迹类型体系 | 第48-53页 |
4.1.1 托云盆地地质遗迹类型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1.2 托云盆地地质遗迹类型体系构建 | 第50页 |
4.1.3 托云盆地部分地质遗迹类型的讨论 | 第50-53页 |
4.2 托云盆地地质遗迹分布 | 第53页 |
4.3 托云盆地地质遗迹特征分析 | 第53-74页 |
4.3.1 地质构造形迹及构造地貌特征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3.2 泉流、泉华地质遗迹特征分析 | 第56-60页 |
4.3.3 碎屑岩地貌特征分析 | 第60-67页 |
4.3.4 火山和熔岩地貌特征分析 | 第67-74页 |
第5章 地质遗迹形成与演化研究 | 第74-104页 |
5.1 托云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初探 | 第74-84页 |
5.1.1 托云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分析方法 | 第74-78页 |
5.1.2 托云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 | 第78-83页 |
5.1.3 托云盆地演化的“反复性拉张——挤压”和“起伏交替”模式 | 第83-84页 |
5.2 泉流、泉华地质遗迹的形成与演化 | 第84-92页 |
5.2.1 形成、演化条件分析 | 第84-88页 |
5.2.2 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| 第88-91页 |
5.2.3 成景过程模式 | 第91-92页 |
5.3 碎屑岩地貌遗迹的形成和演化 | 第92-99页 |
5.3.1 形成和演化条件分析 | 第92-96页 |
5.3.2 形成和演化过程分析 | 第96-98页 |
5.3.3 成景过程模式 | 第98-99页 |
5.4 火山熔岩地貌遗迹的形成和演化 | 第99-104页 |
5.4.1 形成和演化条件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5.4.2 形成和演化过程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5.4.3 形成和演化过程模式 | 第103-104页 |
第6章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研究 | 第104-129页 |
6.1 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| 第104-110页 |
6.1.1 泉流、泉华地质遗迹的对比评价 | 第104-106页 |
6.1.2 碎屑岩地貌地质遗迹的对比评价 | 第106-109页 |
6.1.3 火山熔岩地貌地质遗迹的对比评价 | 第109-110页 |
6.2 地质遗迹定性评价 | 第110-117页 |
6.3 地质遗迹定量评价 | 第117-129页 |
6.3.1 定量评价依据 | 第117-120页 |
6.3.2 单因素评价 | 第120页 |
6.3.3 综合评价 | 第120-129页 |
结论 | 第129-131页 |
致谢 | 第131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3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139-140页 |
附件 | 第140-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