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10-13页 |
1.1 弄蝶研究简史 | 第10-13页 |
1.1.1 世界弄蝶研究简史 | 第10-12页 |
1.1.2 国内弄蝶研究简史 | 第12-13页 |
1.1.3 分子系统学在弄蝶系统发育中的应用 | 第13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13-28页 |
2.1 材料来源 | 第13-20页 |
2.2 仪器与试剂 | 第20页 |
2.2.1 主要试剂 | 第20页 |
2.2.2 仪器设备 | 第20页 |
2.3 分子数据采集 | 第20-26页 |
2.3.1 DNA提取 | 第20-21页 |
2.3.2 PCR扩增 | 第21-23页 |
2.3.2.1 引物 | 第21-22页 |
2.3.2.2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| 第22-23页 |
2.3.3 目的片段的检测及纯化回收 | 第23-24页 |
2.3.3.1 检测 | 第23页 |
2.3.3.2 纯化回收 | 第23-24页 |
2.3.4 克隆 | 第24-26页 |
2.3.4.1 材料准备 | 第24页 |
2.3.4.2 目的片段的连接 | 第24-25页 |
2.3.4.3 目的片段的转化 | 第25-26页 |
2.3.4.4 阳性克隆的检测 | 第26页 |
2.3.5 测序 | 第26页 |
2.4 序列编辑与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4.1 序列编辑 | 第26页 |
2.4.2 数据处理与比对 | 第26-27页 |
2.4.3 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信息分析 | 第27页 |
2.5 模型选择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 | 第27-28页 |
2.6 系统树的处理 | 第28页 |
3.结果与分析 | 第28-40页 |
3.1 序列分析 | 第28-35页 |
3.1.1 序列特征 | 第28-29页 |
3.1.2 碱基组成及其异质性分析 | 第29页 |
3.1.3 碱基替换 | 第29-30页 |
3.1.4 遗传距离 | 第30-35页 |
3.1.4.1 序列差异 | 第30-34页 |
3.1.4.2 锷弄蝶族Aeromachini | 第34页 |
3.1.4.3 刺胫弄蝶族Baorini | 第34-35页 |
3.2 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5-40页 |
3.2.1 模型选择 | 第35页 |
3.2.2 系统发育重建 | 第35-40页 |
4. 讨论 | 第40-49页 |
4.1 锷弄蝶族Aeromachini | 第40-44页 |
4.1.1 突须弄蝶属Arnetta | 第40-43页 |
4.1.2 陀弄蝶属Thoressa | 第43-44页 |
4.1.3 黄斑弄蝶属Ampittia与奥弄蝶属Ochus | 第44页 |
4.2 刺胫弄蝶族Baorini | 第44-46页 |
4.2.1 籼弄蝶属Borbo | 第45页 |
4.2.2 资弄蝶属Zinaida | 第45-46页 |
4.3 黄弄蝶族Taractrocerini | 第46-47页 |
4.4 旖弄蝶族Isoteinonini | 第47页 |
4.5 串弄蝶族Plastingiini | 第47-48页 |
4.6 窄翅弄蝶族Apostictopterini | 第48-49页 |
5.结论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8页 |
附录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