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1.2.1 理论计算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2 模型试验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2.3 数值计算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4 现场试验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依托工程信息调查 | 第18-23页 |
2.1 概述 | 第18页 |
2.2 沿线水文地质情况 | 第18页 |
2.3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| 第18-21页 |
2.3.1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应用信息调查 | 第18-21页 |
2.3.2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应用情况统计分析 | 第21页 |
2.4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截面形式的确定 | 第21-2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离心模型试验设计 | 第23-38页 |
3.1 概述 | 第23页 |
3.2 离心模型试验系统 | 第23-24页 |
3.3 相似关系设计 | 第24-26页 |
3.3.1 相似判据的推导 | 第24-25页 |
3.3.2 桩基础离心模型的比尺关系 | 第25-26页 |
3.4 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 | 第26-32页 |
3.4.1 模型箱的选择 | 第26页 |
3.4.2 模型桩的设计与制作 | 第26-29页 |
3.4.3 加载系统的设计与制作 | 第29-30页 |
3.4.4 挤土模具设计与制作 | 第30-31页 |
3.4.5 量测仪器的选择与安装 | 第31-32页 |
3.5 测点布置 | 第32-34页 |
3.5.1 桩身应变片布设 | 第32-33页 |
3.5.2 土压力盒布设 | 第33-34页 |
3.6 地基土层设计 | 第34-35页 |
3.7 试验方案与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5-37页 |
3.7.1 试验方案 | 第35-36页 |
3.7.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6-37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离心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| 第38-57页 |
4.1 概述 | 第38页 |
4.2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2.1 钢管埋深变化对钢管混凝土复合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| 第38-40页 |
4.2.2 钢管挤土效应对钢管混凝土复合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| 第40-42页 |
4.3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桩身轴力变化规律分析 | 第42-47页 |
4.3.1 钢管埋深对钢管混凝土复合桩桩身轴力的影响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3.2 钢管挤土效应对钢管混凝土复合桩桩身轴力的影响分析 | 第44-47页 |
4.4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桩侧摩阻力变化规律分析 | 第47-52页 |
4.4.1 钢管埋深对钢管混凝土复合桩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4.2 钢管挤土效应对钢管混凝土复合桩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5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桩端阻力变化规律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5.1 钢管埋深对钢管混凝土复合桩桩端阻力的影响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5.2 钢管挤土效应对钢管混凝土复合桩桩端阻力的影响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竖向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7-72页 |
5.1 概述 | 第57页 |
5.2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| 第57-59页 |
5.2.1 模型建立 | 第57-58页 |
5.2.2 参数选取 | 第58-59页 |
5.3 计算方案 | 第59页 |
5.4 计算成果分析 | 第59-71页 |
5.4.1 钢管埋深对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| 第59-62页 |
5.4.2 钢管挤土效应对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4.3 桩长对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4.4 桩径对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| 第68-7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六章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工程应用技术建议 | 第72-78页 |
6.1 概述 | 第72页 |
6.2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成桩机理及定义 | 第72页 |
6.3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竖向容许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72-74页 |
6.4 钢管混凝土复合桩设计技术参数 | 第74-76页 |
6.4.1 钢管设计参数 | 第74-75页 |
6.4.2 混凝土桩身设计参数 | 第75-76页 |
6.5 设计内容与原则 | 第76-77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主要结论与建议 | 第78-80页 |
主要结论 | 第78-79页 |
进一步工作建议 | 第79-80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