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前言 | 第20-29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1-25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26-27页 |
1.5 完成工作量 | 第27-29页 |
2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9-38页 |
2.1 研究区位置 | 第29-30页 |
2.2 地层特征 | 第30-34页 |
2.3 内蒙古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沉积期岩浆活动 | 第34-36页 |
2.4 研究区晚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| 第36-38页 |
3 自然伽马高异常层沉积特征及其分布 | 第38-77页 |
3.1 本溪组~山西组沉积相特征及展布 | 第38-48页 |
3.2 自然伽马异常层的识别及对比 | 第48-55页 |
3.3 自然伽马高异常层的岩石学特征 | 第55-73页 |
3.4 自然伽马高异常的分布特征 | 第73-75页 |
3.5 小结 | 第75-77页 |
4 自然伽马高异常的成因分析 | 第77-90页 |
4.1 沉积期火山活动为放射性元素富集提供物质来源 | 第77-82页 |
4.2 沉积环境对放射性元素迁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 | 第82-85页 |
4.3 古气候对放射性元素富集的影响 | 第85-87页 |
4.4 自然伽马高异常的形成机制 | 第87-89页 |
4.5 小结 | 第89-90页 |
5 自然伽马高异常的地质意义 | 第90-95页 |
5.1 对烃源岩演化具一定的催化作用 | 第90-93页 |
5.2 可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等时性标志层 | 第93-94页 |
5.3 小结 | 第94-95页 |
6 结论和认识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4-106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