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符号对照表 | 第9-10页 |
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调制识别的常见方法和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1 决策理论方法 | 第15页 |
1.2.2 统计模式识别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通信信号调制识别基本理论 | 第19-33页 |
2.1 通信信号分类 | 第19-20页 |
2.2 数字调制基本概念 | 第20-22页 |
2.2.1 幅度键控ASK | 第20页 |
2.2.2 频移键控FSK | 第20页 |
2.2.3 相移键控PSK | 第20-21页 |
2.2.4 正交幅度调制QAM | 第21-22页 |
2.3 信号调制识别特征分析 | 第22-28页 |
2.3.1 基于瞬时时频域特征 | 第22-25页 |
2.3.2 基于高阶统计量的特征 | 第25-28页 |
2.3.3 基于时频分析联合特征 | 第28页 |
2.4 调制识别分类器设计 | 第28-32页 |
2.4.1 判决树分类器 | 第29-30页 |
2.4.2 神经网络分类器 | 第30-31页 |
2.4.3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| 第31-3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基于有监督的局部保持投影的MQAM调制识别 | 第33-51页 |
3.1 系统模型 | 第33-35页 |
3.1.1 多进制正交幅度调制介绍 | 第33-35页 |
3.1.2 接收信号模型 | 第35页 |
3.2 基于有监督局部保持投影的MQAM调制识别 | 第35-41页 |
3.2.1 特征选取 | 第35-39页 |
3.2.2 局部保持投影(LPP) | 第39-40页 |
3.2.3 改进的方法 | 第40-41页 |
3.3 实验仿真及性能分析 | 第41-49页 |
3.3.1 MQAM调制识别算法性能 | 第42-44页 |
3.3.2 不同信号观测长度对算法性能影响分析 | 第44-47页 |
3.3.3 算法对比 | 第47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基于MFA的MQAM信号调制识别 | 第51-61页 |
4.1 MFA算法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2 基于Marginal Fisher Analysis的MQAM调制识别 | 第53-54页 |
4.3 实验仿真及分析 | 第54-60页 |
4.3.1 MQAM调制识别算法性能 | 第54-56页 |
4.3.2 不同信号观测长度对算法性能影响分析 | 第56-58页 |
4.3.3 算法对比 | 第58-6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5.1 总结 | 第61页 |
5.2 展望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