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绪论 | 第8-10页 |
第1章 萨特他人理论的理论背景 | 第10-20页 |
1.1 唯我论的障碍 | 第10-13页 |
1.2 胡塞尔:交互主体性 | 第13-14页 |
1.3 黑格尔:意识理论 | 第14-18页 |
1.4 海德格尔:共在理论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我与他人关系的本体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2.1 反思前的我思 | 第20-21页 |
2.2 意识:虚无性,否定性,超越性 | 第21-22页 |
2.3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注视:他人的出现 | 第24-30页 |
3.1 他人的存在问题 | 第24-25页 |
3.2 注视:我与他人的冲突关系 | 第25-27页 |
3.3 他人就是地狱 | 第27-30页 |
第4章 我与他人的具体关系 | 第30-38页 |
4.1 对待他人的第一种态度:爱、语言、受虐色情狂 | 第30-33页 |
4.2 对待他人的第二种态度:冷漠、情欲、憎恨、性虐待狂 | 第33-35页 |
4.3“共在”和“我们” | 第35-38页 |
第5章 萨特早期他人理论的局限性 | 第38-40页 |
结论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