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流园区规模确定及选址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城市物流需求预测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2.2 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2.3 物流园区选址评价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2.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3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物流园区及其规划理论概述 | 第16-25页 |
2.1 物流园区概述 | 第16-21页 |
2.1.1 物流园区的起源与基本概念 | 第16页 |
2.1.2 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 | 第16-17页 |
2.1.3 物流园区的类型划分 | 第17-18页 |
2.1.4 我国物流园区发展概况 | 第18-21页 |
2.2 物流园区规划理论概述 | 第21-24页 |
2.2.1 物流园区规划原则 | 第21-22页 |
2.2.2 物流园区规划程序和内容 | 第22-2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物流园区规模确定研究 | 第25-42页 |
3.1 物流园区规模确定的总体思路 | 第25页 |
3.2 区域物流需求预测 | 第25-31页 |
3.2.1 物流量的概念 | 第25-26页 |
3.2.2 物流量的影响因素 | 第26-27页 |
3.2.3 区域物流预测方法 | 第27-31页 |
3.3 区域内单个物流园区物流量分摊 | 第31-33页 |
3.3.1 进入物流园区的物流量计算 | 第31-32页 |
3.3.2 区域内单个物流园区物流量分摊模型 | 第32页 |
3.3.3 分摊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 | 第32-33页 |
3.4 区域内单个物流园区规模确定 | 第33-41页 |
3.4.1 物流园区规模确定原则 | 第33-34页 |
3.4.2 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方法 | 第34-40页 |
3.4.3 各类方法分析总结 | 第40-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物流园区选址评价研究 | 第42-49页 |
4.1 物流园区选址原则 | 第42-43页 |
4.2 物流园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3页 |
4.3 物流园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| 第43-46页 |
4.3.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| 第43-44页 |
4.3.2 物流园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| 第44-45页 |
4.3.3 评价体系指标选取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4 物流园区选址评价方法的选取 | 第46-48页 |
4.4.1 层次分析法 | 第47-48页 |
4.4.2 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4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5章 研究成果实例应用 | 第49-66页 |
5.1 合肥市S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背景分析 | 第49-51页 |
5.1.1 国家及地区物流业宏观政策概况 | 第49-50页 |
5.1.2 合肥市城市物流特点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2 合肥市城市货运量预测 | 第51-57页 |
5.2.1 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 | 第51-53页 |
5.2.2 多元回归分析法预测 | 第53-56页 |
5.2.3 组合预测法预测 | 第56-57页 |
5.3 合肥市S物流园区货运量分摊 | 第57-59页 |
5.3.1 合肥市进入物流园区作业的货运量计算 | 第57页 |
5.3.2 合肥市S物流园区货运量分摊 | 第57-59页 |
5.4 合肥市S物流园区规模确定 | 第59-61页 |
5.5 合肥市S物流园区选址评价 | 第61-65页 |
5.5.1 项目选址预选地块情况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5.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| 第62-63页 |
5.5.3 模糊综合评价 | 第63-6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6-67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