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综述 | 第11-27页 |
综述一 《外台秘要方》的现代研究概况 | 第11-19页 |
综述二 中医语言异常病证的现代研究概况 | 第19-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-27页 |
前言 | 第27-31页 |
第一部分 语言异常病证的含义 | 第31-39页 |
1 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的语言异常病证 | 第31页 |
2 《外台秘要方》中语言异常病证 | 第31-32页 |
3 语言异常病证的含义 | 第32-39页 |
3.1 谵语(言)、灏语、諴语 | 第32-33页 |
3.2 郑声 | 第33-34页 |
3.3 独语(言) | 第34-35页 |
3.4 错语 | 第35页 |
3.5 谬语(言) | 第35-36页 |
3.6 浪言(语) | 第36页 |
3.7 妄言(语) | 第36页 |
3.8 狂言(语) | 第36-37页 |
3.9 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二部分 语言异常病证的辨析 | 第39-86页 |
1 《伤寒杂病论》与《外台秘要方》共有之语言异常病证 | 第39-62页 |
1.1 谵语 | 第39-52页 |
1.1.1 谵语之条文 | 第39-41页 |
1.1.2 《伤寒杂病论》谵语之辨析 | 第41-47页 |
1.1.2.1 病因病机 | 第41-44页 |
1.1.2.1.1 阳明腑实 | 第41-42页 |
1.1.2.1.2 三阳合病,阳明热盛 | 第42页 |
1.1.2.1.3 邪犯少阳,三阳合病 | 第42-43页 |
1.1.2.1.4 肝乘脾 | 第43页 |
1.1.2.1.5 太少并病误汗 | 第43页 |
1.1.2.1.6 热入血室 | 第43页 |
1.1.2.1.7 少阴被火,火扰心神 | 第43页 |
1.1.2.1.8 虚证谵语 | 第43-44页 |
1.1.2.1.9 其他 | 第44页 |
1.1.2.2 治则治法 | 第44-47页 |
1.1.2.2.1 承气汤类攻下 | 第44-46页 |
1.1.2.2.2 白虎汤清热 | 第46-47页 |
1.1.2.2.3 针刺期门,泻肝经盛气 | 第47页 |
1.1.2.2.4 和解少阳兼泻阳明热邪 | 第47页 |
1.1.3 《外台秘要方》谵语的辨析 | 第47-52页 |
1.1.3.1 病因病机 | 第47-50页 |
1.1.3.1.1 阳明腑实 | 第47-48页 |
1.1.3.1.2 少阳不解兼阳明里实 | 第48页 |
1.1.3.1.3 邪犯少阳,三阳合病 | 第48页 |
1.1.3.1.4 阳明与太阴俱病 | 第48页 |
1.1.3.1.5 体虚感邪 | 第48-49页 |
1.1.3.1.6 虚证谵语 | 第49-50页 |
1.1.3.2 治则治法 | 第50-52页 |
1.1.3.2.1 承气汤类泻下 | 第50-51页 |
1.1.3.2.2 和解少阳兼泻阳明 | 第51-52页 |
1.1.3.2.3 温补气血法 | 第52页 |
1.2 郑声 | 第52-58页 |
1.2.1 郑声之条文 | 第52-53页 |
1.2.2 郑声之辨析 | 第53-55页 |
1.2.2.1 病因病机 | 第53-54页 |
1.2.2.1.1 阳虚气脱 | 第53页 |
1.2.2.1.2 邪实正虚 | 第53页 |
1.2.2.1.3 虚热扰心 | 第53-54页 |
1.2.2.2 治则治法 | 第54-55页 |
1.2.2.2.1 温补回阳 | 第54页 |
1.2.2.2.2 祛邪为主或祛邪兼扶正 | 第54-55页 |
1.2.3 探讨 | 第55-58页 |
1.3 独语 | 第58-62页 |
1.3.1 独语之条文 | 第58-59页 |
1.3.2 《伤寒杂病论》独语之辨析 | 第59-60页 |
1.3.2.1 病因病机 | 第59页 |
1.3.2.1.1 阳明腑实 | 第59页 |
1.3.2.1.2 少阴心火扰神 | 第59页 |
1.3.2.2 治则治法 | 第59-60页 |
1.3.2.2.1 大承气汤泻下 | 第59-60页 |
1.3.2.2.2 泻心火安神 | 第60页 |
1.3.3 《外台秘要方》独语之辨析 | 第60-62页 |
1.3.3.1 病因病机 | 第60-61页 |
1.3.3.1.1 阳明腑实 | 第60页 |
1.3.3.1.2 与鬼物交通 | 第60-61页 |
1.3.3.2 治则治法 | 第61-62页 |
1.3.3.2.1 大承气汤泻下 | 第61页 |
1.3.3.2.2 祛邪扶正 | 第61-62页 |
1.3.4 探讨 | 第62页 |
2 仅在《外台秘要方》中出现的语言异常病证 | 第62-86页 |
2.1 错语 | 第63-65页 |
2.1.1 错语之条文 | 第63页 |
2.1.2 《外台秘要方》错语之辨析 | 第63-65页 |
2.1.2.1 病因病机 | 第63-64页 |
2.1.2.1.1 火热炽盛 | 第63页 |
2.1.2.1.2 阳明腑实 | 第63-64页 |
2.1.2.2 治则治法 | 第64-65页 |
2.1.2.2.1 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 | 第64页 |
2.1.2.2.2 承气汤类泻下腑实 | 第64-65页 |
2.1.3 探讨 | 第65页 |
2.2 谬语 | 第65-68页 |
2.2.1 谬语之条文 | 第65-66页 |
2.2.2 《外台秘要方》谬语之辨析 | 第66-67页 |
2.2.2.1 病因病机 | 第66-67页 |
2.2.2.1.1 血热扰神 | 第66页 |
2.2.2.1.2 阳明腑实 | 第66-67页 |
2.2.2.2 治法方药 | 第67页 |
2.2.3 探讨 | 第67-68页 |
2.3 浪言(语) | 第68-69页 |
2.3.1 浪言之条文 | 第68页 |
2.3.2 《外台秘要方》浪言之辨析 | 第68-69页 |
2.3.2.1 病因病机 | 第68-69页 |
2.3.2.1.1 血热扰心 | 第68-69页 |
2.3.2.2 治法方药 | 第69页 |
2.3.3 探讨 | 第69页 |
2.4 妄言(语) | 第69-74页 |
2.4.1 妄言之条文 | 第69-71页 |
2.4.2 《外台秘要方》妄言之辨析 | 第71-73页 |
2.4.2.1 病因病机 | 第71-73页 |
2.4.2.1.1 风邪为病 | 第71页 |
2.4.2.1.2 五邪气为病 | 第71-72页 |
2.4.2.1.3 惊恐奔豚 | 第72页 |
2.4.2.1.4 药物中毒 | 第72页 |
2.4.2.1.5 鬼魅邪气为病 | 第72-73页 |
2.4.2.2 治法方药 | 第73页 |
2.4.2.2.1 祛风镇惊安神 | 第73页 |
2.4.2.2.2 补心安神 | 第73页 |
2.4.2.2.3 祛邪杀鬼 | 第73页 |
2.4.3 探讨 | 第73-74页 |
2.5 狂言 | 第74-86页 |
2.5.1 狂言之条文 | 第74-78页 |
2.5.2 《外台秘要方》狂言之辨析 | 第78-85页 |
2.5.2.1 病因病机 | 第78-81页 |
2.5.2.1.1 天行时气为病 | 第78-80页 |
2.5.2.1.2 风邪为病 | 第80页 |
2.5.2.1.3 阴阳交 | 第80-81页 |
2.5.2.1.4 鬼物所魅 | 第81页 |
2.5.2.2 治法方药 | 第81-85页 |
2.5.2.2.1 祛邪为主 | 第81-82页 |
2.5.2.2.2 攻补兼施 | 第82-83页 |
2.5.2.2.3 灸疗法 | 第83-84页 |
2.5.2.2.4 外治法 | 第84-85页 |
2.5.3 探讨 | 第85-86页 |
第三部分 总结探讨 | 第86-93页 |
1 关于病名 | 第86-88页 |
1.1 从继承上来看 | 第86页 |
1.2 从字义上来看 | 第86-87页 |
1.3 从后世医家对仲景文之阐述 | 第87页 |
1.4 从对《外台秘要方》语言异常病证的辨析 | 第87页 |
1.5 从书籍的编纂特点 | 第87-88页 |
1.6 小结 | 第88页 |
2 关于病因病机 | 第88-90页 |
2.1 病因方面 | 第88页 |
2.2 病机方面 | 第88-89页 |
2.3 心主言与肝主语 | 第89-90页 |
3 关于治法方药 | 第90-93页 |
3.1 祛邪为主 | 第90-91页 |
3.2 攻补兼施 | 第91-92页 |
3.3 补法 | 第92页 |
3.4 小结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6页 |
附录1: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的语言异常病症 | 第96-102页 |
附录2:《外台秘要方》中未研究的相关语言异常病症条文 | 第102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-10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