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11-16页 |
第一章 认知层的流变:从意识形态化的认知到人道主义再到虚无主义、消费主义 | 第16-35页 |
第一节 对爱情认知的变化 | 第16-26页 |
一、政治意识形态规约下的大学校园爱情 | 第16-21页 |
二、对理想爱情的坚守——人道主义的彰显 | 第21-24页 |
三、“不谈爱情”——虚无主义的泛滥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从人物形象看作者认知的流变 | 第26-35页 |
一、人物形象:作者政治思想观念的投影 | 第26-29页 |
二、爱思考、个性张扬的人物形象——启蒙意识、自由思想的复苏 | 第29-32页 |
三、颓废的青春与崩毁的象牙塔 | 第32-35页 |
第二章 讲述层的流变:由一元到多元 | 第35-43页 |
第一节 叙事视角:零聚焦叙事视角到叙事视角的多元并存 | 第35-39页 |
一、零聚焦的叙事视角:无处不在的上帝 | 第35-37页 |
二、叙事视角的多元并存 | 第37-39页 |
第二节 叙事结构:单一的线性叙事到叙事结构的多元化 | 第39-43页 |
一、单一的以情节为中心的线性叙事结构 | 第39-41页 |
二、叙事结构的多元化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语体层的流变:从政治化语言到抒情语言再到时尚化的语言 | 第43-59页 |
第一节 政治话语对学生日常话语的介入 | 第43-46页 |
一、革命话语的介入 | 第43-45页 |
二、军事术语的渗透 | 第45-46页 |
第二节 抒情意味浓厚的创作语言 | 第46-51页 |
一、直白化的抒情语言 | 第46-49页 |
二、内敛式的抒情语言 | 第49-51页 |
第三节 网络化和狂欢化的语言 | 第51-59页 |
一、时尚新潮:语言的网络化 | 第52-55页 |
二、颠覆主流:语言的狂欢化 | 第55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