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免耕播种机精确播种关键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1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 | 第14页 |
1.2.2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及发展 | 第14-16页 |
1.3 免耕精确播种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6-22页 |
1.3.1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 | 第16-18页 |
1.3.2 精密播种技术 | 第18-20页 |
1.3.3 破茬防堵技术 | 第20-21页 |
1.3.4 播种监测技术 | 第21-22页 |
1.4 现有精确播种技术存在的不足 | 第22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2-25页 |
第2章 排种器振对播种质量的影响规律 | 第25-43页 |
2.1 传动方式对排种器播种质量影响研究 | 第25-28页 |
2.1.1 试验条件与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1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2 播种单体工作振动特性测试 | 第28-32页 |
2.2.1 试验条件与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.2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29-32页 |
2.3 排种器振动台架试验 | 第32-40页 |
2.3.1 试验条件与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3.2 试验设计与结果 | 第33-34页 |
2.3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4-4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3页 |
第3章 播种单体减振自动控制技术 | 第43-61页 |
3.1 工作原理 | 第43-44页 |
3.2 PVDF压电传感器应用模型分析 | 第44-48页 |
3.2.1 PVDF传感器压电方程 | 第44-45页 |
3.2.2 PVDF传感器模型 | 第45-48页 |
3.3 系统总体方案 | 第48-49页 |
3.4 硬件设计 | 第49-53页 |
3.4.1 PVDF信号处理器 | 第49-51页 |
3.4.2 振动监控器 | 第51-53页 |
3.4.3 气压传动机构 | 第53页 |
3.5 系统程序设计 | 第53-55页 |
3.5.1 信号处理器程序 | 第54页 |
3.5.2 振动监控器程序 | 第54-55页 |
3.6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5-59页 |
3.6.1 PVDF压电薄膜传感器试验 | 第55-56页 |
3.6.2 系统响应时间 | 第56-57页 |
3.6.3 田间性能试验 | 第57-59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4章 秸秆切割防堵装置 | 第61-73页 |
4.1 秸秆切割防堵装置设计 | 第61-65页 |
4.1.1 结构及作业原理 | 第61-63页 |
4.1.2 关键作业参数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1.3 切割刀片参数设计 | 第64-65页 |
4.2 试验设计与方法 | 第65-66页 |
4.2.1 试验条件 | 第65页 |
4.2.2 试验方法 | 第65页 |
4.2.3 试验指标的测试方法 | 第65-66页 |
4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6-71页 |
4.3.1 试验结果 | 第66页 |
4.3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6-68页 |
4.3.3 响应曲面法分析 | 第68-71页 |
4.4 试验方案优化及验证试验 | 第7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5章 远程播种性能监测系统 | 第73-91页 |
5.1 系统总体方案 | 第73-77页 |
5.1.1 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| 第73-74页 |
5.1.2 PVDF传感器检测策略 | 第74-76页 |
5.1.3 GPS定位策略 | 第76-77页 |
5.1.4 GPRS DTU模块通信策略 | 第77页 |
5.2 硬件设计 | 第77-84页 |
5.2.1 播种监视子系统 | 第77-80页 |
5.2.2 排种检测子系统 | 第80-83页 |
5.2.3 GPS定位子系统 | 第83-84页 |
5.3 程序设计 | 第84-87页 |
5.3.1 硬件驱动程序 | 第84-87页 |
5.3.2 远程服务器程序 | 第87页 |
5.4 试验与结果分析 | 第87-8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6章 整机田间试验 | 第91-97页 |
6.1 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 | 第91页 |
6.2 2BMZ-4 型宽窄行免耕播种机结构特点 | 第91-93页 |
6.3 田间试验 | 第93-96页 |
6.3.1 试验条件 | 第93-94页 |
6.3.2 性能测试 | 第94-96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7-101页 |
7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97-98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98-99页 |
7.3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99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11页 |
导师及作者简介 | 第111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