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3 文献述评 | 第1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产能过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问题分析 | 第18-22页 |
2.1 产能过剩的问题分析 | 第18-20页 |
2.1.1 产能过剩的基本界定 | 第18页 |
2.1.2 产能过剩的衡量指标 | 第18页 |
2.1.3 产能过剩的分类 | 第18-19页 |
2.1.4 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| 第19页 |
2.1.5 产能过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2.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2.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理解 | 第20页 |
2.2.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| 第20-21页 |
2.2.3 河北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河北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及产能过剩分析 | 第22-35页 |
3.1 河北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| 第22-28页 |
3.1.1 河北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| 第22-26页 |
3.1.2 河北钢铁产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 | 第26-27页 |
3.1.3 河北钢铁行业经营环境依然险峻 | 第27页 |
3.1.4 河北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出现良好开端 | 第27-28页 |
3.2 河北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| 第28-35页 |
3.2.1 河北钢铁产能过剩形成原因的理论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.2 河北钢铁产能过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29-35页 |
第4章 近年来河北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分析 | 第35-41页 |
4.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措施 | 第35-36页 |
4.1.1 控制钢铁产能规模 | 第35页 |
4.1.2 调整钢铁产业结构 | 第35-36页 |
4.1.3 提高钢铁供给的效率,创造新需求 | 第36页 |
4.1.4 合理安置部分职工,加强职工培训 | 第36页 |
4.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应分析 | 第36-39页 |
4.2.1 产能规模有所缩减节能减排取得新成绩 | 第36-37页 |
4.2.2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步 | 第37-38页 |
4.2.3 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有所扩展 | 第38-39页 |
4.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足之处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3.1 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 | 第39页 |
4.3.2 有效供给创造力度不足 | 第39-40页 |
4.3.3 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| 第40-41页 |
第5章 河北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实证分析 | 第41-51页 |
5.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河北钢铁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5.2“去产能”对河北省经济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| 第43-50页 |
5.2.1 相关理论介绍 | 第43-44页 |
5.2.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| 第44-45页 |
5.2.3 VAR模型的估计及平稳性检验 | 第45-46页 |
5.2.4 Granger因果检验、脉冲响应及方差分析 | 第46-50页 |
5.3 分析结论 | 第50-51页 |
第6章 深化河北钢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| 第51-55页 |
6.1 科学设定改革目标,采取更有效的改革措施 | 第51页 |
6.2 加大创新力度,提升钢铁产业整体技术 | 第51-52页 |
6.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提高钢铁生产效率 | 第52页 |
6.4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,建立改革长效机制 | 第52-53页 |
6.5 借力双战略机遇,提高河北钢铁供给的有效性 | 第53-54页 |
6.6 重点做好转产和职工安置工作 | 第54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