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特殊分区规划论文

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研究

中文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相关概念界定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滨水空间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活力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边界效应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边缘效应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标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案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论文框架第17-18页
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第18-30页
    2.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外相关实践研究进展第19-21页
    2.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第21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内相关实践研究进展第23-30页
第三章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现状分析第30-58页
    3.1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概况第3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区位分析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历史沿革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现状概览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用地功能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交通现状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水系现状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历史风貌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8 景观绿化第41-43页
    3.2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要素分析第43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道路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边沿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区域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结点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标志第51-57页
    3.3 总结第57-58页
第四章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现状调查第58-70页
    4.1 影响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活力的要素分析第58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可达性——行为和视线的自由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舒适性——流线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生态性——自然生命力的延续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亲水性——滨水空间的生命力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公共性——营造“城市的滨水会客厅”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多样性——保持场所活力最大化第65-66页
    4.2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现状调查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问卷调查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调查结果分析第67-70页
第五章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营造第70-84页
    5.1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空间活力的营造原则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整体性原则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多样性原则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连续性原则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适应性原则第71-72页
    5.2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规划案例分析第72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苏州古城盘门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苏州古城南门路段风貌保护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总结和思考第78-79页
    5.3 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营造策略第79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利用城市边缘效应优化滨水休闲空间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增加绿色开放空间重建水上交通绿道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提升水陆交通功能增加空间可达性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丰富空间多样性激发城市边界效应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治理水域污染恢复空间生态性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水乡历史风貌第82-84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4-85页
参考文献第85-88页
附录一:苏州古城边界滨水空间形态活力指数调查问卷:第88-90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(论著、作品)第90-91页
致谢第91-92页

论文共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吸毒驾驶行为入罪问题研究
下一篇:高拉伸转子的开发及其在EVA无卤阻燃材料制备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