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上篇:工程实践报告 | 第8-7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项目概况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1 外廊模式设计研究方面 | 第10-11页 |
1.2.2 外廊在研发实验建筑中的应用实践 | 第11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对象与范围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.3 研究框架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外廊概述 | 第13-25页 |
2.1 外廊及其相关概念 | 第13-17页 |
2.1.1 廊空间 | 第13-14页 |
2.1.2 外廊的定义 | 第14-15页 |
2.1.3 外廊的应用 | 第15-17页 |
2.2 外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| 第17-19页 |
2.2.1 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2.2.2 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2.3 外廊与内部空间组织 | 第19-21页 |
2.3.1 灵活划分空间 | 第19-20页 |
2.3.2 交通疏散功能 | 第20-21页 |
2.4 外廊空间的多功能复合性研究 | 第21-25页 |
2.4.1 外廊与交往功能的复合 | 第21-24页 |
2.4.2 外廊与结构设备的复合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外廊在研发实验建筑中的设计探索 | 第25-37页 |
3.1 研发实验建筑中的产业特征与工作模式 | 第25-26页 |
3.1.1 研发产业特征 | 第25页 |
3.1.2 产业发展模式 | 第25-26页 |
3.1.3 从业人员工作模式 | 第26页 |
3.2 研发实验建筑的空间设计需求 | 第26-28页 |
3.2.1 灵活性、模块化的科研空间组织方式 | 第26-27页 |
3.2.2 多样性、轻松化的交往空间塑造 | 第27页 |
3.2.3 高新技术下的科研条件需求 | 第27-28页 |
3.3 案例分析 | 第28-37页 |
3.3.1 斯坦福大学Clark研究中心 | 第29-30页 |
3.3.2 深圳CEIG研发中心 | 第30-32页 |
3.3.3 南京徐庄软件园软件研发一区1、2、3号研发楼 | 第32-35页 |
3.3.4 对比总结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南京无线谷科技园二期项目外廊模式应用实践与比较 | 第37-65页 |
4.1 南京无线谷科技园二期内廊式方案与外廊式方案对比分析 | 第37-43页 |
4.1.1 基本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| 第37-38页 |
4.1.2 建筑物理环境对比 | 第38-39页 |
4.1.3 交通、疏散功能对比 | 第39-40页 |
4.1.4 内部空间组织对比 | 第40-41页 |
4.1.5 廊空间功能复合性对比 | 第41-42页 |
4.1.6 小结 | 第42-43页 |
4.2 南京无线谷二期外廊式设计方案深化设计研究 | 第43-65页 |
4.2.1 外廊模式下内部空间组织设计深化 | 第43-46页 |
4.2.2 外廊模式下的交通流线深化 | 第46-48页 |
4.2.3 外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深化 | 第48-59页 |
4.2.4 外廊空间多功能复合性设计优化 | 第59-63页 |
4.2.5 外廊模式与设备结构整合设计深化 | 第63页 |
4.2.6 小结 | 第63-65页 |
结语 | 第65-66页 |
附图 | 第66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图片来源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4-75页 |
下篇:工程实践图纸 | 第75-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