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基于文脉的城市地标空间设计研究--以禹州张良文化园设计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4-2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地标热的出现及政策变化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“千城一面”现象严重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地标过于形象化第15-16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评述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相关研究理论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相关研究理论第22-25页
    1.5 研究框架第25-26页
2 城市地标空间解析第26-47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辨析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标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城市地标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城市地标空间第27-28页
    2.2 城市地标空间的发展历程第28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西方城市地标空间的发展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中国城市地标空间的发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中西城市地标空间发展历程总结第34-35页
    2.3 城市地标空间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城市地标空间的特征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城市地标空间的影响因素第38-39页
    2.4 城市地标空间的分类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基于层级的分类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基于位置的分类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基于空间形态的分类第45-47页
3 城市文脉理论研究第47-57页
    3.1 城市文脉的涵义第47-48页
    3.2 城市文脉的影响因素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自然因素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政治因素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经济因素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技术因素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社会文化因素第50页
    3.3 城市文脉的分类及构成要素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物质形态文脉分析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意识形态文脉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3.4 城市文脉对城市地标空间的重要性第55-57页
4 基于文脉的城市地标空间设计方法第57-74页
    4.1 设计原则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文脉延续原则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标志性原则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功能性原则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美学原则第58-59页
    4.2 城市文脉提取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物质形态要素提取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意识形态要素提取第60-61页
    4.3 地标空间区位分析和层级确定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地标空间区位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地标空间层级确定第64-65页
    4.4 基于文脉的不同形态地标空间设计分析第65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点状地标空间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线状地标空间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面状地标空间第70-72页
    4.5 基于文脉的地标空间意义赋予第72-74页
5 基于文脉的禹州张良文化园地标空间设计实例第74-102页
    5.1 禹州城市概况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区位地理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历史沿革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城市总体特征第77-78页
    5.2 地标空间现状分析第78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基础资料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地标空间区位分析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地标空间层级确定第81-82页
    5.3 禹州城市文脉解析第82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城市文脉资源概况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物质形态文脉第84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意识形态文脉第89-90页
    5.4 基于文脉的禹州张良文化园设计第9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平面形态设计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立面形态设计第95-101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01-102页
6 结论与展望第102-104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结论第102-103页
    6.2 不足与展望第103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06页
个人简历第106-107页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07-108页
致谢第108页

论文共1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3~2015年手足口病临床及病原学特征分析
下一篇:NexGen LPS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中远期效果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