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| ·引言 | 第11页 |
| ·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| 第11-18页 |
| ·静力理论设计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反应谱理论设计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动力理论设计方法 | 第13页 |
| ·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| 第13-18页 |
| ·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| 第18-20页 |
| ·国内钢筋混凝土梁抗震性能试验及性能指标限值研究 | 第18-20页 |
| ·吕西林等的研究 | 第18页 |
| ·蒋欢军等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| ·钱稼茹等的研究 | 第20页 |
| ·国外钢筋混凝土梁抗震性能指标限值研究 | 第20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21-23页 |
| 第二章 框架梁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破坏形态分类 | 第23-37页 |
| ·RESPONSE-2000 构件延性分析 | 第23-26页 |
| ·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6-33页 |
| ·剪跨比影响 | 第26-30页 |
| ·混凝土强度影响 | 第30页 |
| ·纵筋和箍筋影响 | 第30-32页 |
| ·截面尺寸的影响 | 第32页 |
| ·下部与上部配筋之比(μx / μs )的影响 | 第32页 |
| ·加载方式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RC 梁破坏形态划分标准 | 第33-36页 |
| ·以剪跨比大小为标准来划分RC 梁的破坏形态 | 第33页 |
| ·本文的划分标准 | 第33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三章 框架梁试件的有限元模拟 | 第37-55页 |
| ·ABAQUS 概述 | 第37-38页 |
| ·梁试验模拟 | 第38-39页 |
| ·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| 第39-41页 |
| ·材料本构选取 | 第41-48页 |
| ·混凝土本构 | 第41-47页 |
| ·钢筋本构 | 第47-48页 |
| ·有限元参数选取 | 第48-50页 |
| ·网格划分 | 第48页 |
| ·单元选取 | 第48页 |
| ·不同类型单元间接触处理 | 第48-49页 |
| ·边界条件 | 第49页 |
| ·加载方式 | 第49-50页 |
| ·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0-53页 |
| ·荷载-位移曲线对比 | 第50-52页 |
| ·破坏形态对比 | 第52-53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小结 | 第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| 第四章 RC 框架梁构件性能指标限值确定 | 第55-76页 |
| ·RC 梁试件设计及有限元参数选取 | 第55-57页 |
| ·试件设计 | 第55-56页 |
| ·有限元参数选取及模型概况 | 第56-57页 |
| ·RC 框架梁性能状态控制准则 | 第57-60页 |
| ·弯曲破坏RC 框架梁构件性能状态的确定 | 第57-60页 |
| ·剪切破坏RC 框架梁构件性能状态的确定 | 第60页 |
| ·RC 框架梁构件变形性能指标的选取及塑性变形值的计算 | 第60-61页 |
| ·RC 框架梁构件变形性能指标的选取 | 第60-61页 |
| ·塑性变形值的计算 | 第61页 |
| ·参数分析 | 第61-71页 |
| ·剪跨比 | 第64-65页 |
| ·纵筋配筋率 | 第65-67页 |
| ·箍筋配筋率 | 第67-69页 |
| ·K 值 | 第69-71页 |
| ·RC 梁构件塑性变形限值确定 | 第71-75页 |
| ·剪应力水平较大时限值取定 | 第72-75页 |
| ·梁构件塑性变形限值 | 第7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| 附表:试件参数表 | 第82-8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8-89页 |
| 致谢 | 第89-90页 |
| 附件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