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导言 | 第8-12页 |
| 一、立题依据及价值 | 第8页 |
| 二、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| 第8-11页 |
| 三、研究内容、预计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 | 第11页 |
| 四、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精神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 | 第12-17页 |
|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路径选择的内涵 | 第12-14页 |
| 一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| 二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| 一、精神文明的内涵 | 第14页 |
| 二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| 第14-15页 |
|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| 第15-17页 |
| 一、精神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时代表现 | 第15-16页 |
| 二、精神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平台 | 第16页 |
| 三、地方政府在以精神文明创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到的作用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微观路径的解析 | 第17-21页 |
| 第一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宏观路径的理论解析 | 第17-18页 |
| 一、宏观路径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二、宏观路径的局限性 | 第18页 |
|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微观路径的理论解析 | 第18-19页 |
| 一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成果 | 第18页 |
| 二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| 第18-19页 |
| 三、落实科学发展观,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| 第19页 |
|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观路径的实践解析 | 第19-21页 |
| 一、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中心地位 | 第19-20页 |
| 二、其他文明建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| 第三章 张家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举措 | 第21-33页 |
| 第一节 张家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宏观路径 | 第21-22页 |
| 一、重视制度建设,保证制度化规范 | 第21页 |
| 二、重视队伍建设,保证人才质量 | 第21-22页 |
| 三、加强宣传教育,激励与惩罚并重 | 第22页 |
| 第二节 张家港以精神文明创建为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举措 | 第22-28页 |
| 一、创建志愿者品牌,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推进全民阅读,提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| 第23-26页 |
| 三、区分对象进行教育,重视运用大众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| 第26页 |
| 四、加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,带动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理论政策 | 第26-27页 |
| 五、树立典型“张闻明”,增强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节 张家港在不同领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 | 第28-33页 |
| 一、学校主要依托教学和学生社团组织推进 | 第28-29页 |
| 二、社区主要依托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完善 | 第29-31页 |
| 三、机关单位主要依托干部教育在线学习平台 | 第31-33页 |
| 第四章 张家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不足及改进意见 | 第33-38页 |
| 第一节 张家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| 第33-35页 |
| 一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,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显著提高 | 第33页 |
| 二、注重解决民生问题,老百姓的心理认同感不断提高 | 第33-34页 |
| 三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显著,理论宣传方式创新多元 | 第34页 |
| 四、传播方式方法创新多样 | 第34-35页 |
| 第二节 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| 第35-38页 |
| 一、“一次性志愿者”现象的出现 | 第35页 |
| 二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众有限 | 第35-36页 |
| 三、部分群众受教育水平不高 | 第36页 |
| 四、大众化发展不平衡 | 第36-37页 |
| 五、常规化理论教育水平相对薄弱 | 第37-38页 |
| 第五章 张家港经验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| 第38-45页 |
| 第一节 张家港经验的可参考性 | 第38-39页 |
| 一、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巨大冲击 | 第38页 |
| 二、中国目前国情加剧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艰难性 | 第38-39页 |
| 第二节 张家港经验的不可复制性 | 第39-43页 |
| 一、区域位置和张家港精神的不可复制性 | 第39-41页 |
| 二、利用大众传媒和依托组织进行传播 | 第41-43页 |
| 第三节 其他地方借鉴张家港经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| 第43-45页 |
| 一、发展地方经济并结合地方实际 | 第43-44页 |
| 二、在学习张家港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| 第44-45页 |
| 结束语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-48页 |
| 附录-问卷调查表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