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热补、凉泻”针法的源流及其学术价值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一代针灸巨擘--郑魁山教授传略 | 第11-16页 |
一、针魂由生,世承家学 | 第11-12页 |
二、父子针技,誉满京燕 | 第12-13页 |
三、一剑"十年",针灸伉俪 | 第13页 |
四、鼎足针坛,西北称雄 | 第13-14页 |
五、誉播四海,仙逝陇皋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"热补、凉泻"针法的文献研究 | 第16-25页 |
第一节 "热补、凉泻"针法的源流 | 第16-18页 |
一、考源于《内》、《难》 | 第16页 |
二、脱胎自"元、明" | 第16-17页 |
三、传承于家学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"热补、凉泻"针法的现代研究进展 | 第18-25页 |
第三章 "热补、凉泻"针法思想的组成要素 | 第25-30页 |
第一节:"热补、凉泻"针法的具体操作 | 第25页 |
一、热补法 | 第25页 |
二、凉泻法 | 第25页 |
第二节:"热补、凉泻"针法的操作技巧 | 第25-30页 |
一、重视揣穴,心手合一 | 第25-26页 |
二、候其气至,活法方施 | 第26页 |
三、押手轻重,顺势而发 | 第26-27页 |
四、捻按捻提,气随出入 | 第27页 |
五、意守针下,治神相贯 | 第27-28页 |
六、针下松紧,寒热效见 | 第28页 |
七、针气相合,效专力宏 | 第28-29页 |
八、扪穴闭穴,补泻功成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"热补、凉泻"针法的学术价值 | 第30-32页 |
一、师宗岐黄,立足传统 | 第30页 |
二、把握针髓,形意兼备 | 第30-31页 |
三、总结家传,锐意创新 | 第31页 |
四、验于临床,科研论证 | 第31-32页 |
结语 | 第32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5页 |
致谢 | 第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