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 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1.3 研究框架 | 第10-11页 |
1.4 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5.1 文献法 | 第11页 |
1.5.2 类比法 | 第11页 |
1.5.3 举例论证 | 第11-12页 |
1.5.4 实地考察 | 第12页 |
1.6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7 预期困难 | 第12页 |
1.8 预期结果 | 第12-14页 |
2 洛阳三彩的历史发展脉络 | 第14-30页 |
2.1 时代传承 | 第14-24页 |
2.1.1 滥觞之始——汉三彩 | 第14-15页 |
2.1.2 盛世华章——唐三彩 | 第15-19页 |
2.1.3 流风余韵——宋、辽三彩 | 第19-22页 |
2.1.4 另辟蹊径——明清三彩 | 第22-24页 |
2.2 地域传播 | 第24-30页 |
2.2.1 奈良三彩 | 第25-26页 |
2.2.2 新罗三彩 | 第26-27页 |
2.2.3 波斯三彩 | 第27-30页 |
3 近代三彩的传承 | 第30-36页 |
3.1 近代三彩发展状况 | 第30页 |
3.2 近代三彩工艺特点 | 第30-33页 |
3.2.1 近代三彩工艺种类 | 第30-32页 |
3.2.2 近代三彩工艺对比 | 第32-33页 |
3.3 三彩瓷板画(三彩壁画)的诞生 | 第33-36页 |
4 当代三彩的发展 | 第36-58页 |
4.1 洛阳三彩的名辩 | 第36页 |
4.2 三彩釉画 | 第36-48页 |
4.2.1 工艺步骤 | 第37-45页 |
4.2.2 艺术美的多维表征 | 第45-48页 |
4.3 应用案例赏析 | 第48-54页 |
4.3.1 造型——立体陶塑向平面艺术的转变 | 第48-50页 |
4.3.2 工艺——立线与非立线 | 第50-51页 |
4.3.3 功能——装饰与实用相融 | 第51-52页 |
4.3.4 题材——融汇古今 艺贯中西 | 第52-54页 |
4.4 影响三彩釉画的因素 | 第54-58页 |
4.4.1 地域人文 | 第54-56页 |
4.4.2 客观条件 | 第56-58页 |
5 洛阳三彩的未来发展趋势 | 第58-66页 |
5.1 三彩工艺品 | 第58-60页 |
5.2 三彩壁画(环境工程) | 第60-61页 |
5.3 私人定制 | 第61-62页 |
5.4 现状引发的思考 | 第62-66页 |
5.4.1“喜新”也不“厌旧” | 第62-63页 |
5.4.2 创品牌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| 第63-64页 |
5.4.3 实践理论两不误 | 第64-65页 |
5.4.4 校企合作建立产业园区 | 第65-66页 |
6 洛阳三彩的设计应用实践 | 第66-78页 |
6.1 市场调研及调研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| 第66-71页 |
6.1.1 消费者对现有三彩产品的看法与期望(附表 1) | 第66-69页 |
6.1.2 现有三彩艺术品的销售情况(附表 2) | 第69-70页 |
6.1.3 市场调查结果总结 | 第70-71页 |
6.2 设计应用实践 | 第71-78页 |
6.2.1 现代三彩艺术品的特征 | 第71页 |
6.2.2 现代洛阳三彩设计应用重视的原则 | 第71页 |
6.2.3 题材及工艺的选择 | 第71-73页 |
6.2.4 介入空间艺术的应用 | 第73-78页 |
结论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2页 |
附录 | 第82-85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