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研究
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一、就业歧视概述 | 第8-17页 |
(一)就业歧视的发展历程及概念 | 第8-12页 |
1、就业歧视的发展历程 | 第8-10页 |
2、就业歧视的概念 | 第10-12页 |
(二)就业歧视的分类 | 第12-15页 |
1、市场性歧视 | 第12-14页 |
2、制度性歧视 | 第14-15页 |
(三)就业歧视的负面影响 | 第15-17页 |
1、就业歧视不利于宪法的贯彻实施 | 第15-16页 |
2、就业歧视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 | 第16页 |
3、就业歧视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| 第16-17页 |
4、就业歧视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 | 第17页 |
二、当前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分析 | 第17-27页 |
(一)当前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框架 | 第17-21页 |
1、宪法——反就业歧视的立法提供了立法依据 | 第18页 |
2、劳动法——反就业歧视的基本依据 | 第18页 |
3、就业促进法——对就业歧视做出细致的规定 | 第18-19页 |
4、妇女权益保障法——反性别歧视的基本法律保障 | 第19页 |
5、残疾人保障法——反残疾歧视的基本法律保障 | 第19-20页 |
6、其他规范性文件 | 第20-21页 |
(二)我国当前反就业歧视救济程序分析 | 第21-25页 |
1、我国当前反就业歧视救济主体 | 第21-23页 |
2、我国当前反就业歧视的救济程序 | 第23-24页 |
3、我国当前反就业歧视举证责任的配置 | 第24-25页 |
(三)我国当前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缺陷分析 | 第25-27页 |
1、反就业歧视法律规范过于原则 | 第25页 |
2、未规定哪些情形不属于就业歧视 | 第25-26页 |
3、禁止就业歧视的覆盖面太窄 | 第26页 |
4、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中缺乏有效的救济机制 | 第26-27页 |
三、境内外反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定及借鉴 | 第27-33页 |
(一)香港的反就业歧视概况及大陆的借鉴 | 第27-29页 |
1、香港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概述 | 第27-28页 |
2、大陆的借鉴 | 第28-29页 |
(二)台湾地区的反就业歧视概况及大陆的借鉴 | 第29-31页 |
1、台湾地区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| 第29-30页 |
2、大陆的借鉴 | 第30-31页 |
(三)韩国的反就业歧视概况及我国的借鉴 | 第31-32页 |
1、韩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定 | 第31-32页 |
2、我国的借鉴 | 第32页 |
(四)美国的反就业歧视概况及我国的借鉴 | 第32-33页 |
1、美国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 | 第32-33页 |
2、我国的借鉴 | 第33页 |
四、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考 | 第33-41页 |
(一)确立就业歧视的认定标准 | 第34-37页 |
1、制定具体的反就业歧视法律规范 | 第34-35页 |
2、特殊措施和正当理由不属于就业歧视 | 第35-36页 |
3、扩大就业歧视的禁止事由 | 第36页 |
4、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中的救济机制 | 第36-37页 |
(二)构建反就业歧视的公益诉讼制度 | 第37-41页 |
1、把就业歧视列入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| 第38页 |
2、合理拓宽受歧视案件中的适格当事人范围 | 第38-40页 |
3、创建适当的诉讼费用制度 | 第40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注释 | 第42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