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直径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分析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Contents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·水平承载桩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·本文研究的目的 | 第18-19页 |
·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大直径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性状分析 | 第21-41页 |
·单桩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状 | 第21-27页 |
·水平荷载与位移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·水平荷载作用下桩的破坏机理 | 第22-26页 |
·桩的相对刚度、相对桩长及分类 | 第26-27页 |
·水平承载桩的理论计算方法 | 第27-34页 |
·刚性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方法 | 第28页 |
·弹性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方法 | 第28-32页 |
·弹性理论法 | 第32-33页 |
·数值方法 | 第33-34页 |
·水平承载桩理论计算方法的认识 | 第34-39页 |
·弹性理论法 | 第34-35页 |
·极限地基反力法 | 第35-36页 |
·弹性地基反力法 | 第36-38页 |
·复合地基反力系数法(P-Y曲线法) | 第38页 |
·复合地基反力系数法(NL曲线法) | 第38-39页 |
·数值分析法 | 第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水平受荷桩的静载试验 | 第41-59页 |
·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| 第41-45页 |
·试验目的 | 第41-42页 |
·试验设备及方法 | 第42-44页 |
·试验成果整理 | 第44-45页 |
·水平荷载桩的现场试验研究 | 第45-58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45页 |
·试验桩地层结构概况 | 第45-48页 |
·试验的目的及内容 | 第48页 |
·水平静载试验结果 | 第48-57页 |
·实验小结 | 第57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四章 单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 | 第59-79页 |
·ANSYS及有限元法理论简介 | 第59-61页 |
·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| 第59-60页 |
·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步骤 | 第60-61页 |
·接触非线性有限元法 | 第61-63页 |
·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| 第62页 |
·一般接触问题分类 | 第62-63页 |
·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 | 第63页 |
·桩土接触有限元分析 | 第63-68页 |
·桩土相互作用接触界面的本构关系 | 第64-65页 |
·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及屈服准则 | 第65-68页 |
·ANSYS建模 | 第68-77页 |
·建模的注意事项 | 第68-71页 |
·建模的假设 | 第71页 |
·单元选择 | 第71-72页 |
·网格划分 | 第72-73页 |
·边界条件 | 第73页 |
·桩土界面摩擦系数 | 第73-74页 |
·桩土体参数 | 第74-7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五章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79-95页 |
·有限元模型结果精度分析 | 第79-87页 |
·桩土表面摩擦系数的给定 | 第79-80页 |
·网格划分的给定 | 第80-81页 |
·模型的长宽、桩底下卧岩层厚度的给定 | 第81-82页 |
·初始应力的给定 | 第82-84页 |
·摩擦单元CONTA 73号单元实常数的给定 | 第84-85页 |
·有限元几何模型的确定 | 第85-87页 |
·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测值的比较 | 第87-93页 |
·桩体位移的结果与分析 | 第87-89页 |
·桩身应力的结果与分析 | 第89-91页 |
·桩体破坏模式的确定 | 第91-9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3-95页 |
第六章 不同桩土因素对桩身水平受力性能的影响 | 第95-109页 |
·桩径的影响 | 第95-98页 |
·桩体弹性的影响 | 第98-100页 |
·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| 第100-102页 |
·土体粘聚力的影响 | 第102-104页 |
·土体内摩擦角的影响 | 第104-106页 |
·小结 | 第106-10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9-111页 |
·本文主要结论 | 第109-110页 |
·展望 | 第110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17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