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.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16-17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7-19页 |
2. 相关基础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9-32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9-26页 |
2.1.1 自然 | 第19-20页 |
2.1.2 野趣 | 第20-21页 |
2.1.3 自然野趣 | 第21页 |
2.1.4 自然野趣景观元素 | 第21-23页 |
2.1.5 湿地公园 | 第23-24页 |
2.1.6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 | 第24-25页 |
2.1.7 城市湿地公园与相关公园、保护区的比较 | 第25-26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6-30页 |
2.2.1 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2.2 环境心理学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2.3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| 第28-29页 |
2.2.4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5 园林美学 | 第3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0-32页 |
3. 城市湿地公园与自然野趣景观特点及现状实例研究 | 第32-42页 |
3.1 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及作用 | 第32-35页 |
3.1.1 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 | 第32-34页 |
3.1.2 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 | 第34-35页 |
3.2 自然野趣景观的特点与作用 | 第35-37页 |
3.2.1 自然野趣景观的特点 | 第35页 |
3.2.2 自然野趣景观的功能 | 第35-37页 |
3.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不足与原因 | 第37-41页 |
3.3.1 实例背景概况 | 第37-38页 |
3.3.2 趋于形式化 | 第38-39页 |
3.3.3 个性魅力体现缺乏 | 第39-41页 |
3.3.4 活动体验形式较少 | 第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4. 自然野趣景观元素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应用研究 | 第42-58页 |
4.1 自然野趣元素的应用研究 | 第42-46页 |
4.1.1 应用思路 | 第42页 |
4.1.2 应用原则 | 第42-44页 |
4.1.3 自然野趣景观元素的表达方式 | 第44-46页 |
4.2 自然野趣景观元素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应用研究 | 第46-56页 |
4.2.1 应用原则 | 第46页 |
4.2.2 应用策略 | 第46-49页 |
4.2.3 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野趣元素设计 | 第49-5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5. 梧州市苍海城市湿地公园实例设计 | 第58-82页 |
5.1 基本情况概述 | 第58-61页 |
5.1.1 自然地理条件 | 第58-61页 |
5.1.2 社会条件 | 第61页 |
5.2 苍海湿地公园内自然野趣元素分析 | 第61-64页 |
5.2.1 自然野趣元素 | 第61-63页 |
5.2.2 自然野趣元素分布 | 第63-64页 |
5.3 总体规划 | 第64-68页 |
5.3.1 公园的性质及定位 | 第64页 |
5.3.2 功能分区 | 第64-67页 |
5.3.3 湿地公园交通设计 | 第67-68页 |
5.4 景观营造 | 第68-80页 |
5.4.1 林地动植物生境设计 | 第69-70页 |
5.4.2 湿地动植物生境设计 | 第70-73页 |
5.4.3 动植物景观整体设计 | 第73-74页 |
5.4.4 游憩体验设计 | 第74-77页 |
5.4.5 构筑物设计 | 第77-78页 |
5.4.6 景观设施设计 | 第78页 |
5.4.7 意境氛围的营造设计 | 第78-79页 |
5.4.8 村落改造 | 第79-8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6.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8页 |
图片索引 | 第88-91页 |
表格索引 | 第91-92页 |
附录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