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义文学知识学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7-12页 |
一、文学知识学与杨义学术研究 | 第7-8页 |
二、杨义学术成果的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三、文学知识学的研究思路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“大文学观”的古今贯通 | 第12-20页 |
一、关于“文学”的界定之路 | 第12-13页 |
二、古今贯通之法 | 第13-18页 |
(一)古今贯通提出“大文学观” | 第13-14页 |
(二)“大文学观”指导下的古今贯通 | 第14-17页 |
(三)中国现代学术方法之“会通” | 第17-18页 |
三、“大文学观”的意义与局限 | 第18-20页 |
(一)学者型理论知识 | 第18-19页 |
(二)理论视野局限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“中国叙事学”的以中化西 | 第20-33页 |
一、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及建构方式 | 第20-22页 |
(一)叙事学的研究对象、建构方式 | 第20-21页 |
(二)“中国叙事学”研究对象与建构方式 | 第21-22页 |
二、以中化西 | 第22-32页 |
(一)返回中国本原:经典、文献、语义三者结合 | 第22-24页 |
(二)巧化西方理论:寻找关键点 | 第24-31页 |
(三)传统术语转化:意象叙事 | 第31-32页 |
三、学者型理论的两个特点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“中国诗学”的话语原创 | 第33-43页 |
一、对“中国诗学”的认识 | 第33-35页 |
(一)概念溯源 | 第33-34页 |
(二)研究对象和产生方式 | 第34-35页 |
二、话语原创 | 第35-41页 |
(一)话语的建构 | 第35-36页 |
(二)独特的话语体系 | 第36-41页 |
三、学界关注与思考 | 第41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2页 |
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