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15-21页 |
0.1 结直肠癌 | 第15-16页 |
0.2 miRNA概述 | 第16-17页 |
0.3 多酚类物质结构及作用 | 第17-19页 |
0.4 miRNA与结直肠癌 | 第19页 |
0.5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第1章 miR241-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| 第21-31页 |
1.1 引言 | 第21页 |
1.2 实验材料 | 第21-23页 |
1.2.1 组织标本及细胞株 | 第21页 |
1.2.2 分子生物学试剂和试剂盒 | 第21-22页 |
1.2.3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22-23页 |
1.3 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23-27页 |
1.3.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及实验分组 | 第23页 |
1.3.2 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培养 | 第23-25页 |
1.3.3 组织及细胞总RNA的抽提 | 第25页 |
1.3.4 逆转录 | 第25-26页 |
1.3.5 引物设计及实时定量PCR | 第26-27页 |
1.3.6 分析 | 第27页 |
1.4 实验结果 | 第27-30页 |
1.5 结论 | 第30-31页 |
第2章 miR241-5p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| 第31-43页 |
2.1 引言 | 第31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31-33页 |
2.2.1 细胞株及表达质粒 | 第31页 |
2.2.2 分子生物学试剂和试剂盒 | 第31-32页 |
2.2.3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32-33页 |
2.2.4 试剂的配制 | 第33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33-38页 |
2.3.1 miR241-5p质粒的构建 | 第33-36页 |
2.3.2 miR241-5p表达质粒转染Caco2和HCT-116 细胞 | 第36-37页 |
2.3.3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| 第37页 |
2.3.4 划痕实验 | 第37页 |
2.3.5 细胞小室实验 | 第37-38页 |
2.3.6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| 第38页 |
2.4 实验结果 | 第38-42页 |
2.4.1 质粒构建 | 第38-39页 |
2.4.2 转染miR241-5p表达质粒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、迁徙、转移及克隆形成能力 | 第39-42页 |
2.5 结论 | 第42-43页 |
第3章 miR241-5p调控结直肠癌分子机制 | 第43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43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43-47页 |
3.2.1 细胞株及表达质粒 | 第43页 |
3.2.2 分子生物学试剂和试剂盒 | 第43-45页 |
3.2.3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45-46页 |
3.2.4 试剂的配制 | 第46-47页 |
3.3 实验方法及步骤 | 第47-53页 |
3.3.1 生物信息学预测miR241-5p的靶基因 | 第47页 |
3.3.2 细胞培养 | 第47页 |
3.3.3 细胞转染 | 第47-48页 |
3.3.4 细胞总RNA抽提 | 第48页 |
3.3.5 实时定量PCR | 第48-49页 |
3.3.6 蛋白质稳定性分析实验 | 第49-50页 |
3.3.7 体外培养细胞总蛋白质的提取 | 第50页 |
3.3.8 细胞总蛋白质浓度的测定(BCA法) | 第50页 |
3.3.9 蛋白质免疫印迹(Western Blot) | 第50-53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3-56页 |
3.5 结论 | 第56-57页 |
第4章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