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设计原理、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

生成性图解的运行规律及实践应用探析

中文摘要第3-4页
英文摘要第4-5页
1 绪论第16-26页
    1.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缘起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目的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的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1.2 研究及内涵的对象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的对象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相关概念界定第18-19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研究现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和启示第22-23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3-24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文献研究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图解分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实地调研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对比论述第24-25页
    1.6 论文框架第25-26页
2 图解理论的发展历程第26-44页
    2.1 图解理论从古典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从古典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现代主义建筑时期第28-30页
    2.2 图解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发展第30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福柯、德勒兹对图解概念的发展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艾森曼关于图解与建筑内在性、外在性的研究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库哈斯的社会性图解实践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图解建筑第37-39页
    2.3 图解的当代发展第39-41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41-44页
3 生成性图解的概念及特性第44-62页
    3.1 生成论思想第44-46页
    3.2 生成设计第46-48页
    3.3 生成性图解设计的定义与特征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生成性图解设计的定义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生成性图解设计的特征第49页
    3.4 生成性图解设计的建筑图表达第49-52页
    3.5 生成性图解设计与相近概念间的区别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非线性设计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参数化设计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数字图解第54-55页
    3.6 生成性图解设计的研究价值第55-59页
    3.7 对生成式图解常见的误读第59-61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61-62页
4 生成性图解的运行规律探索第62-86页
    4.1 图解分析的研究思路第62-64页
    4.2 建筑形态生成相关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系统论思想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建筑形态的系统分析表达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建筑形态生成演变的历程简述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图解运行规律与建筑形态生成的关系第67-68页
    4.3 建筑形态构成要素在图解生成过程中的关联特性第68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功能要素在图解生成过程中的特性研究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形式要素在图解生成过程中的特性研究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空间要素在图解生成过程中的特性研究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流线要素在图解生成过程中的特性研究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结构要素在图解生成过程中的特性研究第80-82页
    4.4 建筑形态构成要素的整合机制总结第82-85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85-86页
5 生成性图解的三类运行方式第86-102页
    5.1 推演式图解第86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案例分析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推演式图解常用形式及适用原则总结第88-90页
    5.2 概念式图解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案例分析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概念式图解常用形式及适用原则总结第92-95页
    5.3 操作式图解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案例分析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操作式图解常用形式及适用原则总结第98-99页
    5.4 生成性图解设计方法的运行步骤第99-100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00-102页
6 国内生成性图解设计实践应用现状探析第102-124页
    6.1 概念式图解类第102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凤凰传媒中心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北京国际图书城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同济大学中法中心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形态要素关联特征总结第108-109页
    6.2 操作式图解类第109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五维茶室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水边会所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中国木雕博物馆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形态要素关联特征总结第115-116页
    6.3 推演式图解类第116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无锡蠡园中学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洛阳高新区火炬创新大厦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形态要素关联特征总结第119-120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20-124页
7 生成性图解设计的优势与局限第124-130页
    7.1 生成性图解设计的优势第124-127页
    7.2 生成性图解设计的局限第127-128页
    7.3 本章小结第128-130页
8 结语与展望第130-132页
致谢第132-134页
参考文献第134-138页
附录第138页
    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138页

论文共13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庆长垣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储层评价研究
下一篇:洼16断块区分层开发试验方案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