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主要符号 | 第12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27页 |
1.1 二阶效应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设计方法简述 | 第13-19页 |
1.1.1 η-l_0法简介 | 第14-18页 |
1.1.2 采用构件折减刚度的弹性二阶分析法简介 | 第18-19页 |
1.2 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》有关二阶效应的规定 | 第19-21页 |
1.2.1 2002版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》有关二阶效应的规定 | 第19页 |
1.2.2 2010版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》有关二阶效应的规定 | 第19-21页 |
1.3 现行规范关于二阶效应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3页 |
1.3.1 现行规范考虑ρ-δ效应计算界限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3页 |
1.3.2 现行规范考虑偏心受压构件附加偏心距存在的问题 | 第23页 |
1.4 复杂结构考虑二阶效应的设计方法研究 | 第23-24页 |
1.4.1 含越层柱的框架结构考虑二阶效应的设计方法研究 | 第23-24页 |
1.4.2 错层框架结构考虑二阶效应的设计方法研究 | 第24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7页 |
2 ρ-δ效应设计方法研究 | 第27-39页 |
2.1 ρ-δ效应的基本规律及设计方法 | 第27-30页 |
2.1.1 ρ-δ效应的基本规律 | 第27-28页 |
2.1.2 考虑ρ-δ效应的基本思路 | 第28-29页 |
2.1.3 现行规范关于ρ-δ效应设计方法的规定 | 第29-30页 |
2.2 不需要考虑ρ-δ效应的计算界限问题 | 第30-33页 |
2.2.1 两端不等偏心压杆的ρ-δ效应规律 | 第30-31页 |
2.2.2 现行规范规定的ρ-δ计算界限及存在的不足 | 第31-33页 |
2.3 改进的ρ-δ效应计算界限问题算例分析 | 第33-36页 |
2.4 结论及对现行ρ-δ效应计算界限的改进建议 | 第36-3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3 对现行规范有关二阶效应条文相关部分的改进建议 | 第39-47页 |
3.1 现行规范有关二阶效应部分的条文规定及认识理解 | 第39-42页 |
3.2 现行规范有关偏心受压构件的附加偏心距问题 | 第42-43页 |
3.3 对现行规范的调整及改进建议 | 第43-4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7页 |
4 框架结构中越层柱的二阶效应问题及设计方法研究 | 第47-81页 |
4.1 结构的稳定问题 | 第47-58页 |
4.1.1 单柱的稳定承载力及结构线性屈曲分析 | 第47-50页 |
4.1.2 考虑轴力的转角位移方程 | 第50-53页 |
4.1.3 分离杆件法简介 | 第53-58页 |
4.2 含越层柱的复杂框架结构及其受力、变形特点 | 第58-59页 |
4.3 框架柱计算长度现有取值方法归纳及问题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3.1 框架柱计算长度现有取值方法简介 | 第59-60页 |
4.3.2 上述各方法存在的问题 | 第60-61页 |
4.4 基于构件实际约束状态下的计算长度确定方法 | 第61-65页 |
4.4.1 基于构件实际约束状态下的独立杆件分析法 | 第61-62页 |
4.4.2 基于构件实际约束状态下的独立杆件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| 第62-65页 |
4.5 越层柱的二阶效应设计方法 | 第65-80页 |
4.5.1 求解越层柱二阶效应的算例分析 | 第65-73页 |
4.5.2 越层柱计算长度系数的取值建议 | 第73-77页 |
4.5.3 不同跨数的越层柱框架模型算例 | 第77-79页 |
4.5.4 越层柱二阶效应设计方法建议 | 第79-8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5 错层框架结构的二阶效应问题及设计方法研究 | 第81-99页 |
5.1 错层框架结构简介 | 第81-83页 |
5.1.1 错层框架结构概述 | 第81-82页 |
5.1.2 错层结构二阶效应研究现状及问题 | 第82-83页 |
5.2 错层框架结构算例分析 | 第83-96页 |
5.2.1 错层结构受力特点 | 第83-87页 |
5.2.2 错层结构二阶效应计算方法的算例分析 | 第87-93页 |
5.2.3 不同跨数的错层框架模型算例分析 | 第93-95页 |
5.2.4 错层框架结构二阶效应设计方法建议 | 第95-9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96-99页 |
6 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99-101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99-100页 |
6.2 今后研究展望 | 第100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