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9-22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-12页 |
1.1.1 手性药物简介 | 第9-10页 |
1.1.2 手性药物制备技术 | 第10-12页 |
1.2 毛细管电泳法综述 | 第12-18页 |
1.2.1 毛细管电泳法的发展简史 | 第12-13页 |
1.2.2 毛细管电泳仪器系统 | 第13页 |
1.2.3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 | 第13-14页 |
1.2.4 毛细管电泳的基础理论 | 第14-18页 |
1.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| 第18-19页 |
1.3.1 手性拆分剂概述 | 第18页 |
1.3.2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简述 | 第18-19页 |
1.4 本文论文的设计路线、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2页 |
1.4.1 本文设计路线和创新点 | 第20页 |
1.4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2 八种单取代正电型β-环糊精氯盐的合成及表征 | 第22-29页 |
2.1 引言 | 第22-23页 |
2.2 八种单取代正电型β-环糊精氯盐的合成及表征 | 第23-26页 |
2.2.1 实验原理 | 第23页 |
2.2.2 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23-24页 |
2.2.3 八种单取代正电型β-环糊精氯盐的合成及表征 | 第24-26页 |
2.3 目标产物的表征数据 | 第26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3 八种单取代正电型β-环糊精氯盐的手性拆分实验 | 第29-44页 |
3.1 实验原理 | 第29-30页 |
3.2 实验药品和仪器 | 第30-34页 |
3.2.1 药品和仪器统计 | 第30-31页 |
3.2.2 缓冲溶液和分析样品的配制 | 第31-33页 |
3.2.3 实验缓冲液pH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3.3 毛细管电泳拆分实验结果讨论 | 第34-43页 |
3.3.1 CDs浓度对手性拆分能力的影响 | 第34-39页 |
3.3.2 稳定常数K,表观络合选择性α_(cplx),理论最佳选择剂浓度C_(opt)的计算 | 第39-40页 |
3.3.3 NMR实验验证氢键作用增强手性拆分效果 | 第40-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4 6~A-4-(2-羟基乙基)-1,2,3-三唑基-6~C-(3-甲氧基丙基)-1-铵基-β-环糊精氯盐的合成及其手性拆分实验 | 第44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44页 |
4.2 实验药品和仪器 | 第44-46页 |
4.3 不同pH的缓冲溶液配制 | 第46页 |
4.4 6~A-4-(2-羟基乙基)-1,2,3-三唑基-6~C-(3-甲氧基丙基)-1-铵基-β-环糊精氯盐的合成及表征 | 第46-48页 |
4.5 实验结果讨论 | 第48-56页 |
4.5.1 工作电压对手性拆分的影响 | 第49页 |
4.5.2 缓冲液pH对样品手性分离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4.5.3 CD浓度对样品手性分离的影响 | 第51-55页 |
4.5.4 HETz-MPrAMCD与MPrAMCD手性拆分能力的比较 | 第55-5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5 结论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附录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