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态导向的草原聚落适宜规模及布局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范围与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范围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4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| 第13-15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5.2 论文框架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| 第15-29页 |
2.1 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5-19页 |
2.1.1 生态学相关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1.2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1.3 空间分析与布局理论 | 第17-19页 |
2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9-25页 |
2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9-21页 |
2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1-25页 |
2.3 相关案例剖析 | 第25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草原聚落历史演进与现状特征 | 第29-53页 |
3.1 草原聚落历史演进 | 第29-36页 |
3.1.1 草原聚落起源 | 第29页 |
3.1.2 草原聚落历史演进 | 第29-34页 |
3.1.3 草原聚落演进规律 | 第34-36页 |
3.2 草原聚落演进的影响因素 | 第36-39页 |
3.2.1 自然生态因素 | 第36-38页 |
3.2.2 政治经济因素 | 第38-39页 |
3.2.3 社会文化因素 | 第39页 |
3.3 典型草原聚落现状调研分析 | 第39-51页 |
3.3.1 生态特征 | 第40-42页 |
3.3.2 布局特征 | 第42-44页 |
3.3.3 形态特征 | 第44-49页 |
3.3.4 规模特征 | 第49-50页 |
3.3.5 经济特征 | 第50-51页 |
3.3.6 文化特征 | 第51页 |
3.4 草原聚落现状问题 | 第51-5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草原聚落适宜规模 | 第53-73页 |
4.1 影响因子选择 | 第53-56页 |
4.1.1 自然生态因子 | 第53-54页 |
4.1.2 经济产业因子 | 第54-55页 |
4.1.3 社会人文因子 | 第55-56页 |
4.2 草原聚落适宜规模 | 第56-64页 |
4.2.1 聚落要素构成关系 | 第56-57页 |
4.2.2 宏观层面适宜规模 | 第57-59页 |
4.2.3 微观层面适宜规模 | 第59-61页 |
4.2.4 中心城区和苏木镇区规模 | 第61-64页 |
4.3 典型草原聚落规模估算 | 第64-7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五章 草原聚落适宜布局 | 第73-105页 |
5.1 草原聚落生态发展模式 | 第73-76页 |
5.1.1 合作经营型发展模式 | 第73-74页 |
5.1.2 独立经营型发展模式 | 第74-75页 |
5.1.3 特色旅游型发展模式 | 第75-76页 |
5.1.4 综合服务型发展模式 | 第76页 |
5.2 草原聚落适宜布局 | 第76-97页 |
5.2.1 优化聚落体系 | 第76-84页 |
5.2.2 聚落适宜选址 | 第84-88页 |
5.2.3 空间布局组织 | 第88-95页 |
5.2.4 空间形态控制 | 第95-97页 |
5.3 典型草原聚落布局优化 | 第97-104页 |
5.3.1 优化原则 | 第97-98页 |
5.3.2 优化策略 | 第98-103页 |
5.3.3 保障机制 | 第103-10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结论 | 第105-107页 |
主要结论 | 第105页 |
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05-106页 |
展望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2页 |
附录 | 第112-11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13-114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