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3 本文需要解决的几个科学问题 | 第17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-24页 |
第二章 方法介绍 | 第24-38页 |
2.1 资料来源与研究区概况 | 第24-26页 |
2.1.1 资料来源与简介 | 第24-25页 |
2.1.2 研究区概况 | 第25-26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6-36页 |
2.2.1 Penman—Monteith公式 | 第26-28页 |
2.2.2 IDW插值算法 | 第28页 |
2.2.3 地表湿润指数H | 第28页 |
2.2.4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| 第28-29页 |
2.2.5 Mann-Kendall检验 | 第29-30页 |
2.2.6 小波功率谱 | 第30页 |
2.2.7 评估参数 | 第30-31页 |
2.2.8 灰色预测模型 | 第31-34页 |
2.2.9 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| 第34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CRU、NCEP资料在河西地区的适用性研究 | 第38-58页 |
3.1 各测站逐年差异分析 | 第38-47页 |
3.1.1 各测站逐年时间差异分析 | 第38-43页 |
3.1.2 各测站统计量特征差异分析 | 第43-47页 |
3.2 代表站逐月差异分析 | 第47-51页 |
3.2.1 代表站逐月时间差异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2.2 代表站统计量特征差异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3 代表站特征参量误差分析 | 第51-5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8页 |
第四章 河西地表特征参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| 第58-82页 |
4.1 潜在蒸发量时空分布特征 | 第58-62页 |
4.1.1 潜在蒸发量空间分布特征 | 第58-59页 |
4.1.2 潜在蒸发量时间演变特征 | 第59-62页 |
4.2 湿润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| 第62-65页 |
4.2.1 湿润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| 第62-63页 |
4.2.2 湿润指数时间演变特征 | 第63-65页 |
4.3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| 第65-71页 |
4.3.1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| 第66页 |
4.3.2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时间演变特征 | 第66-71页 |
4.4 河西地区百年干旱化的影响因子 | 第71-77页 |
4.4.1 大气环流对河西地区干旱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4.2 海洋因子对河西地区干旱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4.4.3 主要气象因子对河西地区干旱的影响 | 第75-7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第五章 河西地区干旱年预测 | 第82-90页 |
5.1 灰色灾变预测模型 | 第82-85页 |
5.1.1 灰色灾变模型的建立 | 第82-84页 |
5.1.2 灰色灾变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 | 第84-85页 |
5.2 灰色残差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| 第85-88页 |
5.2.1 n-GM(1,1)模型的建立 | 第85页 |
5.2.2 灰色残差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 | 第85-87页 |
5.2.3 灰色残差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 | 第87-8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0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0-92页 |
6.1 结论 | 第90-91页 |
6.2 特色与创新点 | 第91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91-92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2-93页 |
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