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兴万汽车消费维权案的法律分析
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引言 | 第7-9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 | 第7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 | 第7页 |
| 三、研究意义 | 第7-9页 |
| 第一章 朱兴万汽车消费案件 | 第9-11页 |
| 1.1 案件介绍 | 第9-10页 |
| 1.2 案件涉及的焦点问题 | 第10-11页 |
| 第二章 汽车消费纠纷的法律界定 | 第11-13页 |
| 2.1 汽车消费纠纷性质 | 第11页 |
| 2.2 我国关于解决汽车消费争议的法律规定 | 第11-13页 |
| 2.2.1 我国现今存在的汽车消费纠纷的法律依据 | 第11-12页 |
| 2.2.2 本案中适用的法律法规 | 第12-13页 |
| 第三章 汽车消费纠纷中的法律分析 | 第13-26页 |
| 3.1 惩罚性赔偿的概述 | 第13-14页 |
| 3.2 我国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要件 | 第14-15页 |
| 3.3 欺诈的认定 | 第15-21页 |
| 3.3.1 我国民法中关于欺诈的认定 | 第16-18页 |
| 3.3.2 我国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中的欺诈 | 第18-19页 |
| 3.3.3 汽车消费欺诈的认定 | 第19-21页 |
| 3.4 案件评析 | 第21-26页 |
| 3.4.1 相关案例的判决 | 第21-23页 |
| 3.4.2 本案判决的认定 | 第23-26页 |
| 第四章 结合国外立法对我国法律的完善提出建议 | 第26-28页 |
| 4.1 对于惩罚性赔偿制度仅适用于欺诈的反思 | 第26页 |
| 4.2 对于惩罚性赔偿计算金额上的反思 | 第26-27页 |
| 4.3 完善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议 | 第27-28页 |
| 结束语 | 第28-2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9-30页 |
| 致谢 | 第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