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一、引言 | 第8-13页 |
(一)几则“两头骗”案件 | 第9-12页 |
(二)案件争议焦点的梳理 | 第12-13页 |
二、“两头骗”中骗租车辆行为的定性分析 | 第13-26页 |
(一)“非法占有目的”的认定 | 第13-19页 |
1.“非法占有目的”的含义 | 第13-15页 |
2.“非法占有目的”产生时间及认定 | 第15-17页 |
3.“非法占有目的”的司法认定 | 第17-19页 |
(二)骗租车辆行为“非法占有目的”的认定 | 第19-21页 |
(三)“两头骗”定性的前置性问题 | 第21-25页 |
1.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内涵与外延 | 第21-23页 |
2.“法益”维度下的“合同”界定 | 第23-24页 |
3.体系协调视角下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分 | 第24-25页 |
(四)骗租车辆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| 第25-26页 |
三、“两头骗”中将骗租车辆抵押行为的定性分析 | 第26-31页 |
(一)将车辆抵押借款行为的定性争议 | 第26-27页 |
(二)本文之见解 | 第27-31页 |
1.骗租车辆和将车辆抵押借款行为不应认定为牵连犯 | 第28-29页 |
2.骗租车辆和将车辆抵押借款行为不应认定为连续犯 | 第29-30页 |
3.将租赁车辆抵押借款行为应认定为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| 第30-31页 |
四、“帮助抵押行为”之定性研究 | 第31-34页 |
(一)“帮助抵押行为”定性的三种观点 | 第32页 |
(二)本文之见解 | 第32-34页 |
五、结语 | 第34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