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交通运输经济论文--铁路运输经济论文--中国铁路运输经济论文--铁路运输企业与管理论文

铁路零散白货产品细分及浮动定价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思路第16-18页
第2章 我国铁路零散白货的运输市场分析第18-27页
    2.1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市场细分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铁路货运市场细分的作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铁路货运市场细分第19-20页
    2.2 零散白货现有的细分情况及定义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铁路零散白货细分情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铁路零散白货定义及特征第21-23页
    2.3 铁路零散白货运输市场分析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铁路零散白货运输现状及发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铁路零散白货运输面临问题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铁路零散白货运输建议第25-26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6-27页
第3章 我国铁路零散白货运价机制及浮动运价产品细分第27-43页
    3.1 运价机制的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我国铁路零散白货运价构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零散白货运价的影响因素第28-30页
    3.2 目前运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运价对市场变化反应不明显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运价总体水平偏低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运价构成和价外收费不合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运价调节机制不完善第33页
    3.3 运价机制的改进方向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逐步放开铁路运输企业定价权利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简化明晰面向货主的运价构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改进货物运输品名分类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实行竞争性运价浮动机制第34-35页
    3.4 不同品类零散白货运价浮动幅度细分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物流费用对物价的影响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物价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基于运价浮动幅度的零散白货品类细分第36-39页
    3.5 基于运价浮动幅度的铁路零散白货产品细分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货运产品细分考虑因素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基于运价浮动幅度的零散白货产品细分第40-41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1-43页
第4章 基于效能比价的铁路零散白货运价浮动模型第43-56页
    4.1 运输比价关系的原理及意义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运输比价关系定义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合理运输比价的意义第43-44页
    4.2 运输浮动价格比价关系模型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货运收入成本模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博弈论模型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效能价格比模型第45-46页
    4.3 模型的选择第46-47页
    4.4 基于效能比价的浮动定价原理第47-48页
    4.5 效能比价浮动模型的影响因素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交通效能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经济效能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环境效能第51页
    4.6 修正指标——货主选择行为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4.7 基于模糊评价的效能比价模型第52-54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54-56页
第5章 基于效能比价的货运价格浮动——M铁路局货物快运列车价格浮动策略研究第56-63页
    5.1 M铁路局货物快运列车开行情况简介第56页
    5.2 效能指标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5.3 无量纲化处理第57-58页
    5.4 指标赋权第58-59页
    5.5 效能比价计算第59-60页
    5.6 修正指标的确定第60页
    5.7 系数修正后的效能价格浮动区间第60-61页
    5.8 小结与建议第61-63页
结论与展望第63-65页
    结论第63页
    不足与展望第63-65页
致谢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69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夫妻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问题研究
下一篇:马克思恩格斯土地公有制思想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