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论文创新点摘要 | 第9-14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4-3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7页 |
·石油污染的产生和危害 | 第14-15页 |
·石油烃污染的厌氧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石油烃厌氧降解菌 | 第16-19页 |
·石油烃的微生物厌氧降解机制 | 第19-27页 |
·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27-30页 |
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27-28页 |
·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厌氧降解对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强化生物修复的影响 | 第30-40页 |
·主要设备与试剂 | 第30-32页 |
·主要实验设备 | 第30-31页 |
·实验药品及试剂 | 第31-32页 |
·实验所用的培养基 | 第3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| 第32-33页 |
·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| 第33页 |
·土壤中含油率的测定 | 第33页 |
·污染土层微生物种群数量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·土样石油烃柱层析及正构烷烃组分分析 | 第34页 |
·数据处理与统计 | 第3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8页 |
·土壤理化性质纵向分布 | 第34-36页 |
·土壤微生物特性纵向分布 | 第36-37页 |
·土层石油烃及其组成纵向分布特征 | 第37-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石油烃厌氧降解菌的筛选、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| 第40-72页 |
·主要设备与试剂 | 第40-43页 |
·主要实验设备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药品及试剂 | 第41-43页 |
·实验所用的培养基 | 第43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4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3-48页 |
·厌氧降解菌电子受体的选择 | 第43页 |
·培养基的配制 | 第43-44页 |
·石油烃降解菌的初筛 | 第44页 |
·石油烃降解菌的复筛 | 第44页 |
·石油烃降解率的测定 | 第44-45页 |
·石油烃厌氧降解菌的分离、纯化及降解能力测定 | 第45页 |
·石油烃厌氧降解混合菌群落结构的初步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石油烃厌氧降解混合菌的最优培养条件考察 | 第47-48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8-70页 |
·厌氧降解菌电子受体的选择 | 第48-49页 |
·石油烃厌氧降解菌的初筛 | 第49-50页 |
·石油烃降解菌的复筛 | 第50页 |
·石油烃厌氧降解菌的分离、纯化及降解能力测定 | 第50-52页 |
·石油烃厌氧降解混合菌群落结构的初步分析 | 第52-66页 |
·石油烃厌氧降解混合菌的最优培养条件考察 | 第66-70页 |
·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四章 混合菌KLA14-2降解原油的影响因素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| 第72-87页 |
·主要设备与试剂 | 第72-74页 |
·主要实验设备 | 第72-73页 |
·实验药品及试剂 | 第73页 |
·实验所用的培养基 | 第73-74页 |
·菌源 | 第7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4-75页 |
·环境因素对厌氧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·石油烃厌氧降解菌降解原油的降解特性 | 第75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75-86页 |
·环境因素对厌氧降解混合菌KLA14-2 降解石油烃的影响 | 第75-82页 |
·厌氧降解混合菌KLA14-2 对原油降解特性分析 | 第82-86页 |
·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五章 石油烃厌氧降解菌的底物降解范围和群落结构稳定性 | 第87-100页 |
·主要设备与试剂 | 第87-88页 |
·主要实验设备 | 第87-88页 |
·实验药品及试剂 | 第88页 |
·实验所用的培养基 | 第88页 |
·菌源 | 第8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88-90页 |
·降解混合菌的底物利用范围实验方法 | 第88-89页 |
·不同底物条件下厌氧降解菌KLA14-2 群落结构的变化 | 第89-90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90-98页 |
·厌氧降解混合菌及单菌在不同底物上的生长情况 | 第90-92页 |
·混合菌KLA14-2 在不同浓度的不同底物下的生长情况 | 第92-93页 |
·不同底物条件下厌氧降解菌KLA14-2 群落结构的变化 | 第93-98页 |
·小结 | 第98-100页 |
第六章 厌氧降解混合菌KLA14-2对芳烃的降解特性及代谢途径分析 | 第100-131页 |
·主要设备与试剂 | 第100-102页 |
·主要实验设备 | 第100-101页 |
·实验药品及试剂 | 第101-102页 |
·实验所用的培养基 | 第102页 |
·菌源 | 第10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02-106页 |
·甲苯和萘的测定方法 | 第102-103页 |
·甲苯和萘的萃取方法 | 第103-104页 |
·厌氧管密闭性及非生物降解对甲苯和萘的影响 | 第104页 |
·KLA14-2 对甲苯和萘的降解特性 | 第104-105页 |
·厌氧降解混合菌KLA14-2 降解芳烃的代谢途径 | 第105-106页 |
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106-128页 |
·气相色谱法测定甲苯和萘的标准曲线和回收率 | 第106-109页 |
·厌氧管密闭性及非生物降解对甲苯和萘的影响 | 第109-111页 |
·不同浓度的甲苯和萘对KLA14-2 厌氧降解的影响 | 第111-117页 |
·不同电子受体对KLA14-2 厌氧降解甲苯和萘的影响 | 第117-120页 |
·硫酸盐还原条件下甲苯和萘的相互存在对KLA14-2 厌氧降解的影响 | 第120-121页 |
·碳酸氢盐对甲苯和萘厌氧降解的影响 | 第121-123页 |
·厌氧降解混合菌KLA14-2 降解芳烃的代谢途径 | 第123-128页 |
·小结 | 第128-131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131-1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3-152页 |
附录 | 第152-16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62-164页 |
致谢 | 第164-165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