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2 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框架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理论综述 | 第19-35页 |
2.1 代际多样化和新生代员工 | 第19-24页 |
2.1.1 代及代际多样化 | 第19-22页 |
2.1.2 新生代的界定和特征 | 第22-24页 |
2.2 刻板印象及元刻板印象 | 第24-33页 |
2.2.1 刻板印象及元刻板印象的界定 | 第24-25页 |
2.2.2 刻板印象及元刻板印象的成因 | 第25-26页 |
2.2.3 刻板印象及元刻板印象的作用 | 第26-27页 |
2.2.4 刻板印象及元刻板印象的测量 | 第27-28页 |
2.2.5 代际刻板印象 | 第28-33页 |
2.3 已有研究总结 | 第33-35页 |
2.3.1 代际刻板印象 | 第33页 |
2.3.2 代际刻板印象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假设 | 第35-39页 |
第四章 传统代对新生代员工刻板印象实证研究 | 第39-52页 |
4.1 研究方法 | 第39-43页 |
4.1.1 测量工具 | 第39-41页 |
4.1.2 研究被试 | 第41-42页 |
4.1.3 分析方法 | 第42-43页 |
4.2 结果 | 第43-50页 |
4.2.1 量表信效度检验 | 第43页 |
4.2.2 描述性统计 | 第43-44页 |
4.2.3 归因分析 | 第44-49页 |
4.2.4 实验组对比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3 讨论 | 第50-52页 |
4.3.1 代际刻板印象的存在 | 第50页 |
4.3.2 归因性质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3.3 代际刻板印象与年龄刻板印象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新生代员工刻板印象影响作用研究 | 第52-76页 |
5.1 研究方法 | 第52-57页 |
5.1.1 研究变量 | 第52-53页 |
5.1.2 测量工具 | 第53-55页 |
5.1.3 研究被试 | 第55-56页 |
5.1.4 分析方法 | 第56-57页 |
5.2 结果 | 第57-74页 |
5.2.1 量表检验 | 第57-59页 |
5.2.2 描述性统计 | 第59-60页 |
5.2.3 刻板印象对态度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5.2.4 团队成员选择 | 第61-66页 |
5.2.5 态度与团队成员选择的相关分析 | 第66-69页 |
5.2.6 态度对团队成员选择的回归分析 | 第69-74页 |
5.3 讨论 | 第74-76页 |
5.3.1 刻板印象对态度的影响 | 第74页 |
5.3.2 态度对团队成员选择的回归分析 | 第74-76页 |
第六章 新生代员工元刻板印象及其效应研究 | 第76-94页 |
6.1 研究方法 | 第76-78页 |
6.1.1 研究变量 | 第76-77页 |
6.1.2 测量工具 | 第77-78页 |
6.1.3 研究被试 | 第78页 |
6.1.4 分析方法 | 第78页 |
6.2 结果 | 第78-92页 |
6.2.1 量表检验 | 第78-89页 |
6.2.2 描述性分析 | 第89页 |
6.2.3 变量相关分析 | 第89-90页 |
6.2.4 元刻板印象及自我刻板印象交互作用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| 第90-91页 |
6.2.5 模型检验 | 第91-92页 |
6.3 讨论 | 第92-94页 |
6.3.1 元刻板印象和自我刻板印象交互作用 | 第92-93页 |
6.3.2 包容感在新生代员工后续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 | 第93-94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4-97页 |
7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94-95页 |
7.2 研究贡献和局限 | 第95页 |
7.2.1 研究贡献 | 第95页 |
7.2.2 研究局限 | 第95页 |
7.3 研究展望和管理启示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7页 |
附录 | 第107-121页 |
附录1 施测问卷 | 第107-113页 |
附录2 问卷定性分析内容 | 第113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2-123页 |
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| 第123-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