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4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 相关问题与概念的说明界定 | 第13-15页 |
1.2.1 文化 | 第13-14页 |
1.2.2 农业文化 | 第14-15页 |
1.3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5-20页 |
1.3.1 关于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的建筑文化的研究成果 | 第15-17页 |
1.3.2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的建筑艺术的研究成果 | 第17-18页 |
1.3.3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的儒家文化内涵研究成果 | 第18-19页 |
1.3.4 关于农业文化的研究成果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20-22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1.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22-24页 |
1.5.1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1.5.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及特点 | 第24-35页 |
2.1 曲阜“三孔”的历史与现状 | 第24-31页 |
2.1.1 孔庙 | 第25-29页 |
2.1.2 孔林 | 第29-30页 |
2.1.3 孔府 | 第30-31页 |
2.2 曲阜“三孔”建筑的特点 | 第31-35页 |
2.2.1 孔庙建筑特点 | 第31-32页 |
2.2.2 孔林建筑特点 | 第32-33页 |
2.2.3 孔府建筑特点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| 第35-43页 |
3.1 孔氏地主庄园的农业生产形式 | 第35-38页 |
3.1.1 孔氏地主庄园经济的形成 | 第36-38页 |
3.1.2 孔氏地主庄园经济的管理形式 | 第38页 |
3.2 耕读传家的农业生活方式 | 第38-41页 |
3.2.1 耕读传家与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 | 第39页 |
3.2.2 诗礼传家与孔氏家族的家学传统 | 第39-41页 |
3.3 园宅合一的农耕情趣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与农业社会治理模式 | 第43-52页 |
4.1 孔氏家族的宗法治理 | 第43-47页 |
4.1.1 衍圣公是孔氏的大宗 | 第43-45页 |
4.1.2 孔府政权加族权的宗族治理模式 | 第45-46页 |
4.1.3 孔氏宗法典范的推广 | 第46-47页 |
4.2 曲阜“三孔”的宗法制度表现 | 第47-49页 |
4.2.1 孔庙祭祀制度的宗法性质 | 第47-48页 |
4.2.2 孔林氏族墓地的宗法性质 | 第48页 |
4.2.3 孔府建筑布局的宗法性质 | 第48-49页 |
4.3 宗法-专制与家国同构——社会治理模式的方法与结构 | 第49-52页 |
4.3.1 治理方法:宗法-专制 | 第49-50页 |
4.3.2 社会结构:家国同构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与农业民族风俗礼仪 | 第52-59页 |
5.1 孔庙与农业民族祭祀礼俗 | 第52-55页 |
5.1.1 农业民族的崇古思想与圣贤崇拜 | 第52-53页 |
5.1.2 孔庙奉祀与农业民族的圣贤崇拜 | 第53-54页 |
5.1.3 孔庙祀典与传统农事祭祀 | 第54-55页 |
5.2 孔林与农业民族丧葬风俗 | 第55-56页 |
5.2.1 农业民族的聚族而葬 | 第55-56页 |
5.2.2 孔林墓葬的聚族而葬 | 第56页 |
5.3 孔府与农业民族生活礼仪 | 第56-59页 |
5.3.1 农业民族的礼仪特点 | 第56-57页 |
5.3.2 孔府农业生活礼仪 | 第57-59页 |
第六章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与农业民族社会心态 | 第59-69页 |
6.1“三孔”与安土重迁的农业民族性格 | 第60-62页 |
6.1.1 农业民族与安土重迁的内在逻辑 | 第60-61页 |
6.1.2“三孔”对安土重迁性格的诠释 | 第61-62页 |
6.2“三孔”与避凶就吉的农业民族心理 | 第62-65页 |
6.2.1 孔府建筑与生存安全的追求 | 第62-63页 |
6.2.2 孔庙装饰与生活吉祥的期许 | 第63-64页 |
6.2.3 孔林树木与镇墓辟邪的愿望 | 第64-65页 |
6.3“三孔”与天人合一的农业哲学理念 | 第65-69页 |
6.3.1 农业生产生活与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理念 | 第65-67页 |
6.3.2“三孔”建筑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展示 | 第67-69页 |
结语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附录 | 第75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