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态环境犯罪问题研究--以黔东南州法院案例为调查样本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文献综述 | 第9-15页 |
绪论 | 第15-18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5页 |
二、选题原由 | 第15-16页 |
三、选题意义 | 第16-17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生态环境犯罪基本理论 | 第18-24页 |
一、生态环境犯罪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二、生态环境犯罪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(一)表现形式的隐蔽性 | 第19-20页 |
(二)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| 第20页 |
(三)犯罪结果的严重性 | 第20页 |
三、生态环境犯罪的构成 | 第20-24页 |
(一)主体 | 第21页 |
(二)主观方面 | 第21-22页 |
(三)客体 | 第22页 |
(四)客观方面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调研情况 | 第24-34页 |
一、黔东南州生态环境犯罪现状及分析 | 第24-32页 |
(一)案件数量分析 | 第24-25页 |
(二)案件类型分析 | 第25-28页 |
(三)量刑情况分析 | 第28-30页 |
(四)主体情况分析 | 第30页 |
(五)主观方面分析 | 第30-31页 |
(六)客观方面分析 | 第31-32页 |
二、黔东南州生态环境犯罪调查分析 | 第32-34页 |
(一)典型案例调查分析 | 第32页 |
(二)司法审判人员调查分析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犯罪问题成因分析 | 第34-40页 |
一、社会制约因素 | 第34-36页 |
(一)经济发展水平低 | 第34-35页 |
(二)经济利益的驱动 | 第35页 |
(三)群众环保意识低 | 第35-36页 |
二、执法制约因素 | 第36-37页 |
(一)行政审批不人性化 | 第36页 |
(二)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| 第36-37页 |
(三)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低 | 第37页 |
三、其他影响因素 | 第37-40页 |
(一)量刑较轻,法律威慑作用差 | 第37-38页 |
(二)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预防和惩治生态环境犯罪的建议 | 第40-46页 |
一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职能 | 第40-41页 |
(一)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| 第40页 |
(二)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引导 | 第40-41页 |
二、规范相关职能部门执法 | 第41-42页 |
(一)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| 第41页 |
(二)着力治理整顿木材收购市场 | 第41-42页 |
(三)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| 第42页 |
(四)建立环境保护黑名单制度 | 第42页 |
三、加大生态环境犯罪打击力度 | 第42-44页 |
四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| 第44-46页 |
(一)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| 第44页 |
(二)完善生态环境犯罪处罚体系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