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作者导演”曹保平的电影艺术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9-14页 |
一、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“作者电影”理论与曹保平的电影创作 | 第14-25页 |
第一节 “作者电影”的理论溯源 | 第14-18页 |
一、“作者电影”理论产生的背景 | 第14-16页 |
二、“作者电影”理论的诞生与内涵 | 第16-18页 |
第二节 曹保平“作者电影”的形成 | 第18-25页 |
一、个人经历与创作背景 | 第19-20页 |
二、编导一体的导演特色 | 第20-21页 |
三、电影的独立性追求 | 第21-25页 |
第二章 曹保平“作者电影”的类型特征与主题意蕴 | 第25-40页 |
第一节 黑色反讽英雄片——《光荣的愤怒》 | 第25-28页 |
一、一名村支书的“抓熊计划” | 第26-27页 |
二、“只有黑色没有幽默”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悬疑诡异爱情片——《李米的猜想》 | 第28-32页 |
一、一位女司机的离奇遭遇 | 第29-30页 |
二、爱的找寻与迷失 | 第30-32页 |
第三节 内地突破性警匪片——《烈日灼心》 | 第32-36页 |
一、三个匪徒的人性救赎 | 第33-35页 |
二、烈日下的罪与罚 | 第35-36页 |
第四节 真实改编犯罪片——《追凶者也》 | 第36-40页 |
一、一个汽修工的追凶之路 | 第36-38页 |
二、正义与利益的对峙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曹保平“作者电影”的视听语言 | 第40-59页 |
第一节 长镜头的现实关照 | 第40-44页 |
一、纪实性功能 | 第41-43页 |
二、表情性功能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如临其境的手持摄影 | 第44-48页 |
一、灵活多变的影像追踪 | 第45-47页 |
二、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紧凑的连续性剪辑 | 第48-54页 |
一、时间的连续性 | 第49-52页 |
二、空间的完整性 | 第52-54页 |
第四节 不落窠臼的声色处理 | 第54-59页 |
一、丰富的画面色彩 | 第54-56页 |
二、独特的声音处理 | 第56-59页 |
第四章 曹保平“作者电影”的叙事策略 | 第59-79页 |
第一节 电影的结构原则 | 第59-70页 |
一、独特的情节编排 | 第59-61页 |
二、多元化的时空结构 | 第61-64页 |
三、个性化的戏剧式布局 | 第64-67页 |
四、严密的逻辑系统 | 第67-70页 |
第二节 电影的叙述特征 | 第70-79页 |
一、不拘一格的叙述视角 | 第70-74页 |
二、类型杂糅的叙述元素 | 第74-76页 |
三、略带反讽的叙述方式 | 第76-79页 |
结语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