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(二)现实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(一)书籍 | 第11页 |
(二)论文 | 第11-13页 |
(三)综述 | 第13页 |
四、本篇论文的关注点 | 第13-14页 |
(一)牙舟陶与生活 | 第13-14页 |
(二)影响牙舟陶陶器类型转变的原因 | 第14页 |
五、研究理论与方法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牙舟陶的源与流 | 第16-20页 |
第一节 牙舟陶概述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牙舟陶的起源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牙舟陶的发展历程 | 第18-20页 |
一、发展历史 | 第18-19页 |
二、 牙舟在八十年代前取得的成绩与美誉度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牙舟陶的制作工艺流程及发展演变 | 第20-25页 |
第一节 制作工艺简介 | 第20-21页 |
一、陶泥 | 第20页 |
二、拉坯 | 第20页 |
三、釉色 | 第20页 |
四、烧制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牙舟陶的器型及题材的发展演变 | 第21-25页 |
一、牙舟陶的器型及题材的发展演变 | 第21-23页 |
二、1974 年—1981 年之间的牙舟陶发展与演变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牙舟陶的制陶区域与现状分析 | 第25-33页 |
第一节 贵州省制陶区域 | 第25-27页 |
一、牙舟地区制陶业态简介 | 第25-26页 |
二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制陶业态简介 | 第26页 |
三、贵阳地区制陶业态简介 | 第26-27页 |
四、其他地区制陶业态简介 | 第27页 |
第二节 牙舟陶的生存现状探寻 | 第27-30页 |
一、牙舟陶的部分制陶艺人简介 | 第27-28页 |
二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地区的制陶艺人简介 | 第28页 |
三、贵阳地区的制陶艺人简介 | 第28-29页 |
四、当下从事牙舟陶制陶工艺部分艺术家简介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牙舟陶产业现状分析 | 第30-33页 |
一、牙舟地区 | 第31页 |
二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地区 | 第31-32页 |
三、贵阳地区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牙舟陶中蕴含的“道与艺” | 第33-39页 |
第一节 牙舟陶中的“道”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牙舟陶中的“艺” | 第34-35页 |
第三节 牙舟陶中的“道与艺” | 第35-39页 |
一、牙舟陶中的“道与艺”的辩证关系 | 第35页 |
二、“道与艺”在牙舟陶创作中的指导作用 | 第35-39页 |
第五章 牙舟陶的传承研究 | 第39-46页 |
第一节 牙舟陶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| 第39-41页 |
一、外部原因分析 | 第39-40页 |
二、内部原因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牙舟陶的突破与创新 | 第41-43页 |
一、以市场为突破口,加强技术研发 | 第41-42页 |
二、创新管理机制 | 第42-43页 |
三、创新观念,扬弃与新生 | 第43页 |
第三节 牙舟陶当下的总结与反思 | 第43-46页 |
一、牙舟陶当下的总结 | 第43-44页 |
二、牙舟陶如今面临的思考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