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力梯度带附近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--以繁峙玄武岩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6页 |
1.1 玄武岩 | 第9-10页 |
1.2 重力梯度带附近的新生代玄武岩 | 第10-11页 |
1.3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.1 研究基础 | 第13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1.4.3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6-21页 |
2.1 华北克拉通 | 第16-17页 |
2.2 重力梯度带 | 第17页 |
2.3 研究区玄武岩 | 第17-21页 |
第三章 样品及岩相学特征描述 | 第21-25页 |
3.1 鹤壁玄武岩 | 第21页 |
3.2 昔阳-平定玄武岩 | 第21-22页 |
3.3 繁峙玄武岩 | 第22-23页 |
3.4 大同玄武岩和阳原玄武岩 | 第23页 |
3.5 集宁玄武岩、赤峰玄武岩 | 第23-24页 |
3.6 汉诺坝玄武岩 | 第24-25页 |
第四章 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5-36页 |
4.1 分析方法 | 第25-27页 |
4.1.1 主量元素测试 | 第25页 |
4.1.2 微量元素测试 | 第25-26页 |
4.1.3 同位素测试 | 第26-27页 |
4.2 分析结果 | 第27-36页 |
4.2.1 主量元素 | 第27-32页 |
4.2.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| 第32-33页 |
4.2.3 Sr-Nd-Pb-Hf同位素特征 | 第33-36页 |
第五章 讨论 | 第36-43页 |
5.1 地壳混染作用 | 第36-37页 |
5.2 分离结晶作用和部分熔融作用 | 第37页 |
5.3 岩浆源区 | 第37-39页 |
5.3.1 软流圈起源 | 第37-38页 |
5.3.2 交代作用 | 第38-39页 |
5.3.3 岩石圈相互作用 | 第39页 |
5.4 熔融程度与深度 | 第39-41页 |
5.5 时空分布 | 第41-43页 |
第六章 地幔动力学机制 | 第43-46页 |
6.1 新生代玄武岩的成因机制 | 第43-44页 |
6.2 岩石圈减薄 | 第44-46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46-47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46页 |
7.2 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7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