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园·风土·耕读--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12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内容 | 第8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一、校园景观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二、课题个例文献资料 | 第9-10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第四节 写作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村镇环抱与山水依傍间的象山校区 | 第12-17页 |
第一节 周围环境概况 | 第12-14页 |
一、山水环绕的自然地貌 | 第12页 |
二、象山周边的村镇建筑与环境 | 第12-13页 |
三、从落后的乡镇经济到艺术创意园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历史文化与规划背景 | 第14-17页 |
一、从西湖到钱塘江文化 | 第14-15页 |
二、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背景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和谐于自然的生态校园景观 | 第17-36页 |
第一节 风土精神的民居建筑形式与景观空间 | 第17-26页 |
一、根植于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 | 第19-24页 |
二、亲木恋土与以人为本的美学观念 | 第24-26页 |
第二节 生态景观与可持续利用 | 第26-31页 |
一、象山的原生态景观 | 第26-27页 |
二、砖瓦的循环再利用 | 第27-29页 |
三、杉木板与竹条 | 第29-31页 |
第三节 作为校园灵魂的植被 | 第31-36页 |
一、分布与规划 | 第31-33页 |
二、植被的品种 | 第33-34页 |
三、时令和管理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空间体验与校园功能 | 第36-50页 |
第一节 校园的功能性景观 | 第36-44页 |
一、作为艺术院校的建筑职能与场所需求 | 第36-38页 |
二、开放而隐蔽的校门 | 第38-39页 |
三、漫步式校园道路 | 第39-41页 |
四、随处可见的观景台 | 第41-43页 |
五、艺术性的公共景观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宜耕宜读的空间体验 | 第44-50页 |
一、作为讲学场所的屋顶 | 第46页 |
二、边界标识物与夜间灯光照明 | 第46-47页 |
三、雨中的室外楼梯与廊桥 | 第47-48页 |
四、建筑中的庭院与回廊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象山校区的场所精神与文化意境 | 第50-56页 |
第一节 象山校区校园场所精神与文化归属感的营造 | 第50-54页 |
第二节 世外桃源、艺术家园与儒家耕读文化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