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眉山教学实习区(黄湾地区)三维建模及构造解译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研究现状与评价 | 第11-13页 |
| 1.3 研究内容、思路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3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1.4 工作量情况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地质概况 | 第16-30页 |
| 2.1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6-17页 |
| 2.2 研究区地层 | 第17-21页 |
| 2.3 研究区岩浆岩及变质岩 | 第21页 |
| 2.4 研究区地质构造 | 第21-26页 |
| 2.5 地质发展简史 | 第26-30页 |
| 第3章 Gocad三维建模基本方法 | 第30-50页 |
| 3.1 Gocad软件介绍 | 第30页 |
| 3.2 数据结构与加载 | 第30-36页 |
| 3.2.1 钻井数据加载 | 第31-35页 |
| 3.2.2 层数据加载 | 第35页 |
| 3.2.4 地震数据加载 | 第35-36页 |
| 3.3 构造建模工作流程 | 第36-48页 |
| 3.3.1 数据处理 | 第36-38页 |
| 3.3.2 构造建模流程 | 第38-48页 |
| 3.4 三维模型建立 | 第48-50页 |
| 第4章 研究区三维构造建模 | 第50-65页 |
| 4.1 数据准备工作 | 第50-52页 |
| 4.2 模型建立 | 第52-59页 |
| 4.3 模型的利用 | 第59-65页 |
| 第5章 模型地质解译 | 第65-71页 |
| 5.1 峨眉山断块地质解译 | 第65-66页 |
| 5.1.1 褶皱 | 第65页 |
| 5.1.2 断层 | 第65-66页 |
| 5.2 两河.断块地质解译 | 第66-68页 |
| 5.2.1 褶皱 | 第66-67页 |
| 5.2.2 断层 | 第67-68页 |
| 5.3 二峨山断块地质解译 | 第68-69页 |
| 5.4 峨眉平原断块地质解译 | 第69-70页 |
| 5.5 研究区构造演化解译 | 第70-71页 |
| 结论 | 第71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76页 |